覺醒與勇氣讀書會--105.10.2

第三個覺:無我不是沒有自我,是沒有我執

*苦的根源是執著
外界永遠都有造成苦惱的各種可能,我們所能改變很有限,回應各種狀況的內在能力卻是可以培養的。佛教心理學注重覺察力的培養,希望我們時刻意識自己的內心反應,著重當下經驗的覺察力。西方心理學偏重釐清情感模式和創傷的成型過程,注意自我的發展和創傷。兩種途徑合起來,使我們對苦的成因,有了清楚的認識。

*創傷在呼應我們的我執心
造成一切苦的「我執」,根源於這個固著的「我」感,我們執著著,感覺那是真實的永久的固定的,但是這個「我」感,其實只是建構出來的東西。「感覺起來」是真實的,不是知識的建構,也和個人的想法沒有關係,而只是「感覺到的」經驗。

即便我真的感覺受傷了、驚嚇了、被人排斥了,一但深入觀察這個反應中的「我」,便會發現「我」並不是固定不變,真實的東西,其存在並無固定的基礎,我的身體、情感、心、知覺...都找不到「我」的存在。感受是真的,但把「我」當作固定的東西來抓著卻不是真的,像似一個充滿情感的泡沫,一仔細看就破了。

「我執」這種基本焦慮非常難以克服,只有讓自己的心進入一種安靜無概念的覺察狀態,才能看穿微妙的「自我」幻覺,以這種覺察力而言,打坐便是基本的修行法。

*創傷需要我們的觀照
打坐的時候,我們用放鬆接受的態度來看待我們的經驗,就能夠讓事情純然在那裏卻不予評斷,這樣的態度能夠取代內在和創傷有關的種種糾結。用接受的態度進行,慈悲的好像在培養內在的父母,而這個父母對我們是毫無條件接受的。負面情緒就會鬆懈而消失,我們便會進入有關懷心的內在空間。

自我身分猶如水泡,表面有一股張力,打坐可逐漸解除這股張力,對生活事物反應會恢復自然暢通,坦然接受生活經驗的本能,無論好壞皆然。實際上緊縮這種習慣銘記在我們每一個生命細胞裡,需要時間改變,然而我們還是先認識苦的根源是什麼,當然也要知道我們都「可以」到達生命完整的解脫之地,我們的旅程要從這樣的理解開始。

討論三:什麼是沒有自我,若我們沒有自我,將會呈現什麼樣貌?無我是沒有我執,該如何做才能做到沒有我執?

心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覺醒與勇氣讀書會--105.10.2

第二個覺:依戀修行本身也是一種執著

身為心理治療師,我在工作上看得越來越清楚的是,對於某些靈修的人而言,困難不在於靈性的追求,而在於如何體現日常的身分。

個案的體會:
*表現外在是靈修的積極美好,但是是日益嚴重的憂鬱患者。她追求靈性的方式是想超越,卻不想處理自己的種種苦惱,加上對所謂的積極、光明「成癮」的緣故。

*靈性一方面在超越世俗生活時,變得漂浮不實。另一方面則是把責任推給高高在上的權威,而在某種程度上顯得很稚弱。

*根本的改變,是我們看待生命的眼光,而不是逃避自己的人生,逃避身體與情感的經驗。

在某些情況下,靈修便極有可能變成病態的表現:
*我們會假裝自己已經具備一些靈修道途珍視的素質,但卻不自知自己只是假裝。

*「捨」有時候實際上是否定與逃避。「慈悲」變成多愁善感。

*想幫助別人是因為「強迫性的關懷」,或因自覺無價值而強迫性的犧牲自己。

*想要在心理上失蹤或放棄自我界線,也可能藉佛教的「空」這個概念來假裝。

以前,我自己也對這概念有誤解,所以一直要求自己要純潔、要虔誠,後來卻發現那其實只是一種壓抑,最後根本撐不下去。

我們心態須開放、誠實,承認自己內在的確存在著種種的問題。

「佛教很實際,你必須承認自己的心就是苦的肇因。變化自己的心,就得解脫」,訊息很簡單,但做起來卻不容易。要做,就要先認識我們內在的創傷。

討論二:您在追求心靈生活中,有過誤入歧途的情況?或者有顛覆過一直以來原本錯誤觀念的經驗嗎?

心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覺醒與勇氣讀書會--105.10.2

第一個覺: 覺醒一直藉由苦在呼喚我們

「覺醒」、「改變」可以以任何方式召喚我們,在任何時候,這種召喚最明顯的部分或許是很深的一種抑鬱---日漸感覺到佛陀所說的苦這個真相。

佛陀理解到的苦並非只是痛苦或不適,苦--是在我們經歷的事件中,感覺到一種根本的不足或無謂。很多事情,一開始覺得很有意義,投入很多精力和時間去做,後來卻覺得很空洞不足,我們會突然停下來問自己,幹嘛要這麼辛苦?金錢、地位、自尊、名聲、安全感、物質成就、自我形象、自我證實、認可、責任等種種原因不一而足,但生命終將開始堅持我們必須面對自己,承認自己給了自己很多的限制與束縛。

人人都具有佛性,然而卻深埋在我們的心裡,猶如「自家屋宅地下埋藏的寶藏」,這種亙古的記憶,可以累世延續不斷。一受到召喚,內在的某個東西一翻動,這種記憶以及恢復此一記憶的渴望,便甦醒了。凡是能夠對我們生命的煩惱提供解答的經驗,我們都會很本能的受到吸引。很多人都會展開所謂的「靈性道途」,但這一條靈性道途,是否能夠治癒我們的煩惱,還有待觀察。

討論一:一路走來,您有因「苦」的經驗而轉變了對生命的觀點?

心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覺醒與勇氣讀書會--105.10.2

導讀:將佛法融入生活的種種體驗

本書的目的:
1.釐清佛法的見地即修行法對我們心理歷程產生什麼影響作用,
 又是怎麼推動我們的心理歷程。

2.探索榮格等思想家描繪的個體化歷程,是怎麼在佛法修行的道途反映出來。

*旅程 -- 榮格,表達個體在生命中原型式的開展,也就是個體化的旅程。
    找出心理上的病因,也找出漸進的解決辦法。

*道途 -- 佛法,具有精準且有系統的方法。
    每個階段都可能浮現新課題,解決課題才能繼續前進。

*歷程 -- 心理治療,活著,其實一直在通過種種心理歷程。
    著重轉化的過程,在生活中實際體驗。

榮格個體化是開發自己內在本性,表現於生活中。
意謂清楚覺察本來的自己,不論好壞,完全接受自己,
從而讓自己愈來愈完整。
佛法雖非用個體化名詞,然提供修行道途卻對個體化歷程有極大的助力,

是喚醒自己內在本性,漸進自我轉化及自我實現的道途。兩者融合可以使兩者相得益彰。

榮格的精神分析和佛法的覺,原來有著同樣的根,埋在我們的內心深處。

人性最了不起的特質之一,願意從歷程中學習新東西而繼續成長。
我們的不足、不完美裡,有著極大的智慧。

 

心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十一.空假中三觀 

華東藏天台宗智者大師教我們一念三觀〈一念三千〉,這是大乘的觀。一念三觀指空、假、中三觀一念三千指現在過去未來時世間器世間情世間都同時的觀三千大千世界在你的一念之間就完全觀盡了所以是一種透徹的觀很多人會把這個觀當做一種思惟思惟是意識運作的一個方式觀本身並非一種意識作用。剛開始先用意識的方式嘗試觀但慢慢要把意識放掉只剩下觀而沒有意識的發用。這個觀是目擊者(Witness)而非觀察者(Observer)。

第一個觀念:假觀是對於世間所有的種種都觀假好像演戲一樣當把這世間當做一場要好好演出的戲自己就不會真的受委屈像學生被老師罵如果只是演好學生的角色真正的你(本覺)是不會因被罵而受傷害的,就能把不好的經驗變成好的精進助力,這就是「逆增上緣」。婚姻也一樣,可以在挫折中學到精進成長的動力。但如果把婚姻看得這麼實有就沒有轉圜的餘地現在的人煩惱熾盛修假觀容易契入把它看假,一切就變得輕鬆多了

華東藏:請問大家,人生真的有意義嗎

華東藏:大部份人覺得,人生似乎有了意義才覺得有滋味其實人就像樹葉從樹枝上長出來,翠綠一陣後就會慢慢變黃,之後落葉歸根,回歸腐爛的泥土貢獻自己成為大地的一份滋養

其實,生老病死的過程,也是自然循環的一部份。如果以這觀點人生並沒有什麼特別意義

就像我們看螞蟻的一生有意義嗎它只是一個過程如果以天神來看人就像我們在看螞蟻一樣
我們要了解生到此世間,只是一種果報的輪替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是,如果這樣想,人生就會變的很灰暗很悲情也很卑微

如何在無意義的人生讓它變得有意義就是善用人生善用智慧這就是有意義的地方於是,在世間我們也可以做有意義的事情幫助大家活得更好。只是過程中,你一定要學會假觀要不然會把這人世間的種種想得太實有了,就會落 入希望與恐懼的兩邊。

第二個:空觀我們心裡有很多經驗和傷痕會左右未來運作及行為的影響力

佛教徒常說不受第二支箭之苦過去傷害是第一支箭其實後來這件事情沒有再發生卻反覆拿過去那件事來刺傷自己,稱為第二支箭。所以人會活在記憶和陰影之下沒有辦法解脫

這時需修習空觀,要說空是空掉一切不如說它是回到原點

如果你唱一首歌每個最後一個音把它放輕它就會回到原來的音調強度如果最後一個音很強它就會越來越強回復初心回復初始的基調再一次高潮再回復到基調有去有回運作就會順暢不至於越演越烈比如說人越活越悲情人越來越慷慨激昂事業心越來越強欲望越來越大這是因為沒回到那個基本的「初心」所造成的

所以要學習空觀把過去的傷痕和經驗在心裡空掉了,回到未受傷時的原點。空觀修習的好每次認識的人再次重逢時都是一個重新的認識願意回到清空的狀態其實跟每一個人相遇都會很有趣的

第三是中觀將外境和內事打成一片狀態是與萬物融合為一儒家說過不偏不倚謂之中中本身就沒有到兩邊去既不著有也不著空

學習中觀,最難的是「無趣之趣」的觀法。好與壞都覺得無趣,我們在做事時就會不受好壞影響,在當下全然進入做事過程的趣味裡。同樣的問題是:人都因目的而產生動力,沒有目的如何產生動力要做不做是兩邊怎樣維持中間的心在當下完成「無目標的動力」?這真的很難修一般人連了解都很困難何況親自去修正所以可先從假觀做起把假觀練純熟了空觀與中觀就比較容易切入

 

十二. 無目標的動力

沺兒無目標的動力好難體會喔

華東藏:人總是有了目標才會有動力,假設你知道目標是假的知到假那就接近沒有目標那還是可以使用「向目標邁進的動力」去完成它不是嗎

比如許多人喜歡玩電動會打怪打小怪打一打最後有大魔王出現把魔王打死就贏了請問贏了獲得什麼什麼都沒得到啊那不是虛擬的目標但許多人在這過程得到發洩人生如果像打電動一樣是值得奮鬥的裡面可以盡全力學習各種技巧但是知道打完是空的對於得失就不會那麼起伏不安這就接近無目標的動力每個動力都是因應當下因緣流轉而出現的

你們年輕人有很多的事要做修假觀是很重要的方式修假觀有什麼好處我們都是派分身出來生活被罵衝突吵架都派分身出來但是有一個慧觀的心看著這種種情境。

小靈芝一直修假觀會不會太漠然

華東藏:你把假觀當得太真,就會太漠然。因為你不夠投入在實際的生活就會只有一個表情。而一個演員要懂得如何演出喜怒哀樂假觀也是假的,它是對治我們太過執著的方法。過於執著於修行的相,也是一種執著。知假即離,離無所離,即是實相。

城亦城:小靈芝是觀假之後就不演既然是假的我就隨便演演就好了因為不重要演假戲但不真實

華東藏那這世界有哪些是真的假設感情是假的那事業是不是真的如果不是修行是不是真的這是值得推敲的點

用假觀一照是無一不假所以你的心識怎麼可能不在幻境裡面運作不演也不行所以幹嘛演的假假的

華東藏有的人沒目標就不會有動力有目標的動力帶來希望與恐懼沒目標的動力就會避免掉有目標的缺點四念住裡的「觀受是苦」是一樣的道理有追求就有苦樂受當不預設目標時你又可以活得很精彩那就是無趣之趣

城亦城:一般觀假會很偏頗去看覺得不用認真演觀假又要演得很真實是要一點時間去揣摩

華東藏過去當醫生會想要逃避目前緊繃的工作狀態後來發現逃無可逃隨時到那裡人家都要找你看病後來認命了你就該扮演這個角色

現在看病就不會覺得累因不想逃就不會累這很有趣不是嗎不用逃安住在當下身體會累心是不會累的

而且也不會覺得無趣看診6-7個小時第一個病患到最後一個品質是一樣的因為我們沒有分出一個心識我要或不要的渴求,只是因應當下的因緣流轉在動而已這方式會讓你活得很省力又很精彩

講道理好像很清楚很簡單但實際要做就需要技術要怎麼去調整去擁有這樣的能力很多時候做不到是因為基礎功夫打得不好基本的假觀沒有做好每件事情都很重要每件就都做不好每件都有轉圜有安插按部就班完成它就不會把自己鎖死

假觀在生活中隨時可以修當老闆咆哮時心情不好時都可以修不用遁逃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因為它是應對外境直接看假

 

十三.心的寧靜新的社會

徐獵人看到很多不義的社會案件就會非常投入。會覺得社會怎麼會有這種人應人人得而誅之整個人情緒就會火起來。

華東藏人的習性是這樣剛開始可能只有小忽略或小討厭經過幾輩子的滾雪球效應換你想殺我我想殺你感情也是如此有修行的人就會去想弭平不要再冤冤相報

那你覺得用這樣熱血男兒、義憤填膺的方式去勸一個殺人犯為什麼不好好的做人」這樣的火爆情緒可以讓他對應到平靜嗎

徐獵人應該是不行

華東藏今天你是個勸架的人,就需要有和平的特質。使用高壓政策,他們可能表面平靜,但私底下還是無法弭平所以想要教化人心的人,在憤怒之餘還要有平靜的特質

試著把心鬆開一點,「怒氣」本身只是在找一個出口並不是對事情作建設的解決。它反而會對不公義的事件加溫

其實我們每個人對這社會都有責任如果不斷在加溫這世界上的衝突就會越演越烈所有媒體人性的處理方式都在加重個人主義的上升加重不平的鳴放

其實更深入去看蘊涵的意義一件事不是犯了錯懲處這樣事情就解決了裡面還有更複雜人心的問題像我們社會人心是非常浮動的每件事都想找到公平的對待因為人心這樣事件就層出不窮過於彰顯功利的部分對待不圓滿就用錢來代替來彌補所有傷害把它擴大再化為實質上的擁有可是這可以真正彌補空虛的心靈嗎這社會強調了很多個人主義每個人的權利要被重視但是卻看不到人與人之間互相的尊重強化了自己就很難尊重別人

假如這社會強調尊重別人保護別人的隱私我相信會比現在的狀況來的好我們人也一樣我們心能寧靜週遭的人就會得到寧靜慢慢影響層面就會擴大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