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第一堂 佛法的日服量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 / 讀書會摘錄


  AMY:關於第23頁,提到空性與悲心無別,所以這應是合而唯一的

  華東藏:他其實是同一種東西,我曾問過一個修行很久的師姐一個問題,我問她「慈悲心要怎麼持續」,比如說,你覺得對人家好是對的,我希望對大家好、對家人好,但我總有考驗時,總有心煩時;像我有次看病看得很累,就發現那個慈悲心,好像慢慢被磨滅了,所以那時候,當你看到一些人性特質,就會很討厭,比如像一些錙銖必較、對別人不好、很沒禮貌的人。你會疑惑為什麼還要對他生起慈悲心,因為明明是很不好的人,應該是生起懲罰心才對啊!但是,在修行菩薩行的過程之中,你必須要學習慈悲,因為你要與樂拔苦,所以,究竟應該如何持續之呢?

  AMY:應是轉變為悲憫之心。

  華東藏:這是一個蠻好的轉法,像AMY剛講到的慈悲跟悲憫,大家聽得出來其中的差異嗎?

  覺勇:好像一種憐憫之心。

  華東藏:我講一個例子,比如一個人,老是來跟你要東西,他很自私,而你剛開始會想「我慈悲一點,好吧,我不在乎,那沒關係,你喜歡就拿去」。但當他不斷的要,你就會對這種貪心起了一種抱怨「我給你這麼多,你還不夠,到底要怎樣你才能滿足」,這時候的慈悲心就有了界線,因為你覺得,對方的狀況已經貪心過頭了。我如果再繼續對你慈悲,根本就是對我的殘忍嘛,也可能是對你的殘忍嘛,所以那時候,你的慈悲心就生不起來了,所以就要轉為悲憫。悲憫也就是覺得「這人怎麼這麼可憐,被他的貪欲束縛的這麼重」,於是,你就會覺得這人真的很可憐、很愚痴,因為他這樣不斷的要,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所以你就會看到,對方的可憐之處;因此,即使他行為很可惡,你還是可以看到他的可憐之處,而你的慈悲心,就可以再繼續下去。

  華東藏:像之前我的一位朋友,是音樂老師,聘請了另一個老師來到他的教室服務,但這個老師非常強勢,而且不尊重老闆,進而把我的朋友激怒,激怒以後,兩個人關係破裂,於是,這個人就不來上課了;像這樣的事情,在工作上、家庭中,都可能碰到,遇到這種不可理諭的人,最後通常都是決裂一途;但是,某次有機會,我跟這位朋友聊起這位強勢的老師時,我的朋友跟我大吐苦水「跟這位老師相處,我真的覺得很不舒服,因為他非常強勢、蠻傲不講理」;我聽得他如此說,就回了他一句話「你跟這人相處,就這麼五分鐘,你就這麼不舒服,但對方是時時刻刻跟自己這樣相處,也就是說,對方是時時刻刻覺得不舒服」。因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一個強勢的人,應是隨時覺得「大家都對他不夠尊重、不夠好,這些東西都不合理」,於是他每天都處在這種跟人家衝突的狀況裡,而你不過只跟他衝突了5分鐘,你就那麼痛苦。所以,你要憐憫他,憐憫他一輩子都生活在這種痛苦裡,當你起了這樣憐憫之心的時候,你就會對這種不可理諭的人,多了一份耐心、多了一份愛心;這也就是剛剛師姐講的慈悲憐憫、悲憫之間,所存在的細微不同處。

  華東藏:至於空性跟悲心無別,則是更高的境界,這是在說明「你會慈悲,是因為它是空性的體現」,而此一空性的體現,是不假造作的,也就是說,我並不是刻意要對你好,也不是為了要訓練自己,讓自己愈來愈成熟,我才去對你好的,而是「自然而然想這麼做」,這個這麼做,不是意根所發出來,而是空性本身的特質。這種狀況,是知道 對方是處在一個沒有解脫的狀況,而此時假設我證悟了這份空性,我就是處在解脫的狀況,是故,當一個解脫的人看到一個未解脫的人,自然而然會希望、祈願對方解脫,這就是從空性之中流露出來的悲心。因此,我不是為了你尊敬我,我才對你慈悲,也根本不用轉化的方法,而是非常自然,而且完全不花力氣;是以,其實當你證悟一分的解脫,你就會多一分的悲心,而這個慈悲心,是不會斷絕的,他跟造作出來的菩提心,是截然不同品質的東西。

  空城計:所以說,如果是已經証得空性的人,就不需要持續發慈悲心了。

  華東藏:沒錯,在空性之中呢,你不會有這樣的困惑,因為你已經解脫了,但是,當你某天一旦發現,自己無法繼續發慈悲心,也就代表著你未處在解脫的狀態。當你今天沒解脫,你怎麼去幫助人家解脫,當自己就身處在執著裡面,怎麼幫人解脫。所以你要解脫別人之前,要流露出悲心之前,自己得先証悟空性。當然,我們講證悟空性,可能是一個很大的目標,或許可比喻成自身對此問題的解脫,比如夫妻兩人爭吵,我已經對我們夫妻關係的這個問題解脫了,所以我就可以好好的來幫助你(另一半),用我的慈悲心來幫助你、解脫你現在的困惑,但是,若我對夫妻的這個關係、這個問題,我自己都還未解脫,我卻說「我發慈悲心來對你」,這就變成癡人說夢、因為那是不可能的。

  觀一:沒有拘束的時候,才能夠有智慧產生

  華東藏:我們很多時候的悲心品質,其實是來自於我的想法我可憐他,或是我覺得他很痛苦,其實,對方可能不痛苦啊!一個造惡的人,他可能不會覺得自己痛苦,可是你卻可能自己去創造一個假象「我感覺他可能會很痛苦」或「我假設他將來會很痛苦」,所以你去阻絕他做這樣的事情,所以你本身是有一個「未解脫的束縛存在的」,你認為社會一定要怎麼樣,人一定要怎樣,所以你自己本身就在一個充滿教條跟束縛的環境裡面生活,你的慈悲心就會相當有限,而且充滿個人的主觀偏見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 讀書會摘錄

  觀一:像剛學員問的虔誠心,是代表不分別、不判斷的心,是這樣子嗎?

  華東藏:曾國藩不是說「一念不生謂之誠」,其實這是很高的境界,何謂誠,就是非常透明的狀態,比如看到AMY的時候,沒有把過去AMY的形象抓來;當我看到你,對於你跟我說什麼話,而此時的我對於你,是全然的透明,這就是我對你的心;可是我如果心中存著對你的評論「啊,AMY她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進而推論「她今天講這句話,是為了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這樣的話,我對AMY就不誠,這就有如先前所說「不評論」、「清掃過去的記憶」,是為了讓你每天接觸的關係,都是重新發生的。我們讓今天的她,就是這個樣子的她,是一個全新的她,而我過去所認識的那個對她的記憶,已經被我放進抽屜裡面,我現在是沒有拿出來評論的,所以我對她是全然接受、全然透明,此即謂誠。反之,如果心中起了很多評論、分別、愛惡、取捨,那就不誠。

  華東藏:所以你對佛陀的虔誠是什麼,假設當你看到這個上師,你心中想的是「這個上師好帥、我好喜歡他喔,如果他當我男朋友多好」,這就不誠,因為你生起了愛意,而你如果看到這個上師,想說「我一定要成為像他這樣,受那麼多人擁戴」,這也不誠,因為你生起了一個想要跟隨他,但卻是一個在利益上想求取他的成就的那種心。而真正的虔誠,就是我看到師父,他就是佛的化身,心中除了崇敬,沒有其他心念,此即謂誠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 讀書會摘錄

  AMY:第17頁「衷心的虔誠心和悲心,是達到本初狀態的最好促因」,而我們也常常說虔誠,如禮佛的虔誠,那麼,這裡的虔誠心,不知道是歸屬於何種心境;記得曾國藩曾說「一念不生謂之」,是不是說,我們當下只要不起心動念,就算是一種虔誠心。另外,我比較不了解的是,像密宗的仁波切、喇嘛、上師,應怎麼去分別這些稱呼。還有像第23頁,指「佛陀不共法教的重點」,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而第17頁「我們已經接受認識心性的根本口訣」,又是什麼呢?

  華東藏:口訣的意思是,因為密宗上師是非常慈悲的,他們跟顯教有點不同的是,顯教的大德,如果說那位師父是有修行成就者,通常會去註解經文,或傳下一些文字,讓你了解他所證悟到的東西,但密宗這些祖師,他就有點像做勞作一樣,會把這些重要的東西呢,編成一句詩,然後叫你反覆去念頌那個詩句,因為,詩句很容易記憶,所以我們就稱為口訣。而其中的很多口訣,比如師父傳給你的,它是不立文字的,師父會說,就是這一句,你就好好參修,這個就是口訣,因為是用口傳的(口耳相傳),有可能一直傳下去,也有可能有個學生沒有聽清楚,傳到最後而失真;不過,師父們通常在傳承這個口訣的時候,都是會驗證,驗證看你是不是已經達到師父了解的那個境界,他才會把這個傳下去,除非有些沒有成就的弟子誤聽,才會失真。

  華東藏:第二個問題是說,佛陀不共法教;此不共,在密宗解讀為獨特、獨有,比如說是這個宗派獨特在談的、或獨特修法,其他宗派並沒談到,就叫不共。至於稱謂方面,可以稍微了解一下藏傳佛教,大概有幾個重點;喇嘛,就是指你發了慈悲心,要來渡化眾生的這些僧侶,都叫喇嘛,即一般說的和尚、比丘。仁波切比較不一樣,喇嘛可能是這輩子才發心的,但仁波切必須要經過認證,因他是轉世來的,才叫仁波切;目前在西藏,紅教寧瑪巴派,大概 仁波切 稱謂的,就有1000多位,所以仁波切數量是蠻多的,更難的就是法王,法王一般是經過國家級的認可,比如當時的領袖認為,這一位是特別的,在他的修學上已經到達令人尊崇的地位,他就會稱他為法王,比如說,你們所聽過的頂果親哲法王、大寶法王,達賴喇嘛,他們都已經是屬於法王級的,不過,不一定他會在國家的政教上有很崇高的地位。比如說,在黃教系統上,像達賴喇嘛他們是政教合一,可是在紅教寧瑪巴或白教噶舉,如大寶法王,他們歷代的大寶法王,都不喜歡政治,所以,所有的大寶法王,幾乎都是不參政的,這個系統就有這樣的特色。但是,他們都是經過國家領袖級的認可,說這位真的是非常棒。當然,這樣的認證制度,後世也會有些凸槌的時候,比如說,你去找到一個根本不愛修學佛法,只愛玩的,這也有可能。所以也不是每一世的法王都一定成就,但是,以這幾世法王他們在世間傳法上面的成就來看,他們都是相當不錯的修行者。

  華東藏:上師,指的則是你的老師,直接教導你的老師就稱為上師,是一個尊稱,像這些,如果去查佛教辭典都查得到。活佛則跟法王一樣,而仁波切,也可稱為活佛,但是某些部分(如習慣的稱謂),則是由國家的國王來做頒布,比如大寶法王,他就是特別送他一頂帽子,上面鑲紅寶石等各種寶石,所以對於這個地位而言,是相當崇高的。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 / 讀書會摘錄
 

  空城計:這裡面在談的,主要是重新讓大家去看,到底該怎麼看待,吾人學習佛法,到底是把佛法當作過得不好再來念個經、求菩薩履行願望(很多人好像是這樣),這樣的心態(此一結果也僅會如作者所說「是可以這樣,但這樣只是給你放鬆、好一點」);或是說,我們要如作者說的另一種心態「其實應該可以做得更好一點」。仔細去看此書,講很多內容,讓我們對自己目前生活中、學佛過程中的一些習性或行為,有重新檢視它的機會,書中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方法。我想,佛法日服量的意思,是作者用反面的意思,在告訴讀者說「佛法不是一種日服的觀念」,而佛法,其實應是遍滿你的生活,而非日服方式來修行。

  AMY:一開始詫異此篇為何用此標題來下?

  華東藏:其實就像空城計所講的意思,西藏有一些年輕仁波切,會用比較輕鬆,貼近生活的方式去做佛法的闡述,尤其在對歐美國家(英語系),仁波切們為了要讓沒有東方哲學意識的這些人能了解東方哲學是什麼,所以就會用一些西方人比較熟悉的字眼,像比如另外有位仁波切說「無常是沒有保存期限的」,解釋此無常,不是我們可以保存3~5年不壞,而是無常什時要來、隨它要來就來。所以,佛法其實也不是一種葯,讓你去日服,你的身體就會好,可是很多人用這樣的方式在學習佛法,就好像亮光劑,當我們生活開始氣不對了、事不順了,趕快就念念經咒 來應對。

  AMY:第22頁,談到「誰會知道你是否在愚弄自己」。想起最近的某些感覺,覺得很多道理,好像過去也都看過,爲什麼會覺得好像那個是自己已經做到的,可是卻是比較浮誇的,我想,這是因內心是不夠誠實的;因此,現在比較會覺得,應從不同角度去看,對這個觀念,就比較能透徹一點。就像文中所談業力,「因為業力是你所有行為和動念的自然結果,不管其他人知道你的行為與否,根本沒關係」,這讓我體會到,就有如老師曾說的「外境只是牽引你內心的種子發芽而已」,其實,外境是沒關係的,又呼應另一句「境界無好醜,好醜起於自己的心」;所以,因為這一點,又讓自己更深入了解,業力本身的問題、與碰到外境時自己內心的反應。

  AMY:體會到這些後,最近當有碰到一點情緒的時候,我感覺很快就過了;稍微想一下,轉一下,情緒就跑掉了,不似以前會有延續現象。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 讀書會摘錄

  華東藏:第19頁後半段提到的三種發心,第一個說「我想要做佛教徒修行,要讓自己免於自己不喜歡的煩惱」,這是說我們自己現在煩惱、痛苦很多,想要學佛法來解脫,解脫自心、讓我快樂,這就是一種小乘發心,而這個小乘發心就有如,我知道生死輪迴很不好,我要修行、解脫自己,不受這種壽命的控制。文中提到的第二個,講得是 我覺得自己也不錯了,覺得這樣很好,如果自己解脫,讓大家也都能解脫,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畢竟,自己一人吃飽,只有我有飽足感,卻看不到大家的笑容,故想進而讓大家也吃飽,那大家的笑臉就會讓我更滿足,這就是大乘發心。而文中所提第三部分「用真正不矯作的方式來發心」,這就是密乘,或金剛乘的發心了。

  AMY:那怎樣能夠不矯作?有時候,問題是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矯作啊!

  華東藏:我們初級班在上的,就是在幫助大家培養這樣的心,不是一直在談本覺,不要造作,不要評判自己的內心;你如果今天發心求佛乘,你想求得佛道、想跟佛一樣解脫自在,但卻是用一種利益的想法,一邊羨慕像佛陀這樣多好、又有神通變化、又長壽不死,一邊想當我可以要幫誰就幫誰,這樣不是很好嗎,如果你是用這種利益上的發心,覺得這樣的利益很好,而我也想要這樣,這就是小乘發心。

  空城計:這跟金剛經講的好像很像。

  華東藏:金剛經所講的,也就是指我們最後談的佛乘發心。但我們剛開始都難免,會覺得自己真的很蠢、很辛苦,想要解脫,所以我們一定要先具備小乘發心,再過來才是說,我有點成就了,我看到自己的家人好苦,我也想幫助他們,這才叫做大乘發心,而此大乘發心的目的,是為了解脫,並不是發心說「我希望我的家人更有錢、更愛我、更幸福」,此間所講的幸福,不是這種東西。所以很多人,他為了小乘發心,覺得「我要讓我自己變得很有智慧、很懂、知識很厲害、功力很強」,這種都是出於利益之心的修行,那都是很基礎、很基礎的,是幼稚園大班都還不到的那種程度,才會如此想;真正小乘的行者,他在小學要學到的,就是「解脫才是快樂」。所以我教大家,你們要學的是減法、不是加法,是讓 煩惱愈來愈少、功德也愈來愈少、神通也愈來愈少,這樣才是對的方向。

  空城計:先前去參訪,師父教我們念孔雀明王法咒,說 可讓你現世一切圓滿,但我想,當我一切圓滿時,我還會想學佛嗎?

  華東藏:那就是你錯誤的以為「這樣就是圓滿了」,代表你的法器很淺;意思是說,如果你是一個很淺的茶杯,是不是倒一點東西,就覺得滿了(我好圓滿、開心),就不會想學佛啦,除非有一天讓你到一個更大的環境,才發現原來我的世界只有這麼小,原來還有這麼大的杯子,你那時候,就會有大乘發心了;當你在大乘做一做,也就會發現原來還有佛乘、金剛乘的發心,因此,你會不滿足。你應該很容易不滿足啊,就是用那種心態在佛法上,就對了;你會發現說,我所看到的世界,好像不止我現在所達到的,所以沒有一刻你會覺得自己很圓滿,於是也就會再更努力的修學,當你修學到 沒有東西可以修學 的時候,就是大圓滿,那時已經沒有什麼好學了,也沒有什麼東西要記得,也沒有什麼需要去修整,你本身就在那個本然的圓滿狀態,這就是大圓滿要教我們做的。

  AMY:這是不是有進階的學習,還是可以直接進佛乘的部分,因為書中也講,我們只得在一開始就用堅定的菩提心來營造之。

  華東藏:是阿,書中說「你應該用真正、不矯作的方式來發心,但通常這不太可能」,所以必須要去修整,那不可能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執著,有太多的個性,這些個性,就是我們之前所談的,我們要去修學的部分。但是,直証佛乘是有可能的,因為你自己如果能証入本然,你本來就是很解脫自在的、沒什麼需要修的,世上也是有這樣的根氣之人,不過對於從來沒修習過佛法的人,應是從小乘、大乘,再金剛乘,這樣的發心,是比較正確的。

  華東藏:但是,也有人一剛開始,就不喜歡解脫自己、喜歡解脫別人,像AMY都忘記自己的存在,以利他為主,自然也可從大乘先進去,但還是得補足小學的學分,然後再邁向大學的學分。也有人是具備大學資格,但前面小學、中學的基礎都沒有,所以他也會遇到困頓,就必須要從小學去補起來。所以這三學(三乘),是我們通通都要去學,不是哪個可以偏廢的。但是,不見得一定要從第一種發心開始做,這就是簡單發心的部分。

  華東藏:大家有空可以再看講義1-1規劃生命出路裡面,就有提到我們所說的內容;提到這些努力學習、所有前行,都只是為了這個,為了要讓我們進一步了解、觀照我們的心性,然後在這一世之中,就獲得圓滿成就,現在因為有提到比較基礎的東西,所以可能要先跟各位交代。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文 / 讀書會摘錄


  華東藏:內前行的部分,則有包含六點,一為皈依,二係發心,三係獻曼達,就是曼達拉,也就是你們看到佛堂裡面的盤子,盤中裝滿米,那就是曼達拉;曼達的意思指的就是全世界、整個法界也就是曼達;所以獻曼達,其實是獻出整個世界給佛陀;那麼,你的整個世界是什麼,這就包含了你的親人、家人、錢財、事業,而這些,就是你的曼達。

  華東藏:獻曼達的意思,讓我們學習,讓自己對佛法是不會謙吝的,而我們會努力的去做這個願意去圓滿一切的付出。至於用米的原因,是因為那是穀物(一種財物),所以一般都用米,或也可以用沙,比如有的用沙畫去畫一個壇城,那個壇城就是一個曼達拉。

  華東藏:第四係金剛薩埵懺罪法,即是懺悔、第五係上師相應法、第六係頗瓦法,或叫破瓦法;這些都是翻譯的名詞,而以上這六種,即所謂內前行法,基本上,每種前行法皆有一種法本,而此法本,若學員私下看到,要記得不要自己去看,因那都需要師父傳才行

  華東藏:以上 像皈依、發心 的部分,我們比較知道,而獻曼達的方式,就是要我們去佈施,去供養;對上叫供養,對下叫佈施,即所謂上行下施。獻曼達的意思,是要把我們身心都獻出去,這樣你就不會一直在自己的財物上、身體、事業上,做很多自我的執著

  華東藏:第四個部分「懺悔」,我在第一堂課就跟各位說「真正能見己過,方是教法重點」,假設我們都看不到自己的過錯,那就談不上進步、談不上修行了,因為你就覺得你很好、很圓滿,那你就是佛了,怎不飛上去咧?我們就是還不夠圓滿,還有很多的痛苦跟執著,所以我們要不斷懺悔,此一懺悔的意思,就是「懺其前衍、悔其後過」,對過去,我認為那不對,就懺掉,然後未來不再做,這就叫懺悔。第五個談的是上師相應法,是什麼意思?在文章前段有提到,我們需要有三個要件,才能去修行、體會佛法的真意;即所謂「積聚資糧」、「清淨罪障」與「接受具德上師的加持」,其中的積聚資糧,就等於我們這邊說的獻曼達的意思(上行下施),而清淨罪障,就等於我們在懺悔上面所做的功課;至於上師相應法,就是在接受具德上師的加持這個部分。這指的並不是一種迷信,他是要你跟已經成就的這些長者、具德的上人或法師、仁波切等,跟他能產生心對心的相應,即好像老師在想什麼,若跟你們的想法是一致的,那就叫相應,而當你講的跟老師講的一樣,叫做口相應,當你想的跟老師想的一樣,叫做意相應,若是做的跟老師做的一樣,則叫身相應,這樣就心心相印了。此身口意三密相印,在密宗的修法是如此,其實我們學淨土也是一樣,假設你今天做的事情,都像觀世音菩薩那麼慈悲,像大勢至菩薩那麼智慧,你的所有作為跟阿彌陀佛是一模一樣的,那你就跟西方三聖 心心相應,相應之後,其實你就已經身在淨土了,所以這是我們的一個學習目標,可以找一個人、找一個形象,先去模仿,在模仿的時候,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這艘船跟他的那艘船,差了多少。在這之中,我們要學習的不是外在的相像,那沒有用,我們要學習的是內在的相應,自己的內在,是不是跟他一樣地富足,一樣地解脫,一樣地自在。

  華東藏:最後一個法叫頗瓦法,是可以自己跑去淨土的方法,修頗瓦法成就之後,你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比如說自己要被殺之前(比如因過去的業而要被槍殺),在槍殺之前的一刻,此間 還沒看到阿彌陀佛來(因還沒到那個時間)、此時身體也還很好,但就馬上要發生意外了,此時你就可以利用頗瓦法,在你受傷的那一刻,直接飛昇極樂世界,這個方法很特別,一般修習淨土宗,一定得要仰賴三聖來接你,當他們不來接你,你就要盡力祈求,但修習頗瓦法成就的是,你不來也沒關係,我自己去就好,最後,仍是回歸淨土。以上即為六個內前行,當這些都懂了之後,就可以開始真正修習大圓滿的心法。

  AMY:爲什麼頗瓦法可以自己去淨土,心如果沒相應,不會有問題嗎?

  華東藏:修頗瓦法,當然要修到最後跟彌陀的心是相應的。修此法而成就者,頭上會有一個洞,那洞是可以插一根吉祥草進去的,而至將來,靈魂就會從此洞飛昇,我們也有認識修頗瓦法成就者,他可以自己飛去,那就變成什麼時候走都沒關係、自己都有十足把握可以去極樂世界,這確實是比較特別的法。

  華東藏:但是,大家要清楚,我們在修行的學習裡面,我並沒特別強調一定要從密宗的觀點,或密宗的方法去學習。

  華東藏:談到密宗,我們知道,在佛法上面有分小乘、大乘、金剛乘,就好像小學中學大學一樣,會有不同階段要學習,這樣的學習不代表說,小乘就最不好、最弱,不是這樣的;很多人學到了密乘,但連小乘的基礎都還做不到,自己卻披了衣服,說自己是大學生,其實內在幼稚的很,所以我們要如實的從小乘開始學習,學到大乘的方法,最後得到密乘的加持。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文 / 讀書會摘錄


  觀一:老師,那虔誠心跟悲心,是不是就是前行法呢?

  華東藏:那是前行的一種心境修持。

  華東藏:在前行的部分,分為內、外前行兩種。大家也可以參看講義1-2 的部分。

  華東藏:所謂前行法,大家知道什麼是前行嗎?前行就是要上進階班前,必須上過初級班,所以初級班就是進階班的前行。是以,爲了修習真正的大圓滿法,就必須準備好,讓自己是一個法器。爲了準備好這樣子的一個好的船,我們必須修一些法,此即所謂前行,所以,其實各位也都修過前行了。

  華東藏:談到外前行法,包含4種法門;即人身難得(人的身體是很難得的)、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此「外前行法」,乃是所有小乘、大乘、密乘都會提到的,也就是屬於共同的、共有的前行法,而每位學習佛法的人,都必須先了解這四點。

  華東藏:這指得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你學佛沒先去想到,今天我們能接觸佛法,是一件非常難得之事,沒思維過其珍貴性,那你很容易就會覺得佛法我很懂、我也曾去什麼寺參訪過、接受什麼的灌頂加持、是某名法師的弟子…”,你覺得有了這些,自己就是一個佛教徒了,其實根本不是,那只是名片上的名銜而已,並不是你真正的心,已經隨著你是一位佛教徒,而有所轉化。所以第一個部分,你若真正了解自己能力的有限,而且你是身處在一個世界的痛苦中,就會開始了解佛法的珍貴,因他可以幫你從種種痛苦中真正解脫。

  華東藏:這第一個「人身難得」,今也已得,我們來看人身為什麼難得,先不去講宗教上,輪迴轉世觀,先看看你們今天能在此,是不是第一個要有好的眼根、耳根、意根、鼻舌根,有一個完好的人身,也才能坐在這邊好好聽法,而且,老師跟同學所講的東西,你是看得懂、聽得懂的,所以,你是不是應該要感謝這些我們擁有的工具、智慧。

  華東藏:第二個,你們是不是得在這段時間有閒暇,才可以來此,所以我們說人身要包含兩元素,一個就是暇、一個就是滿(暇滿人身),滿就是我們的諸根皆具,即所謂滿,而這個滿也可以說,是你跟你的事業、跟你的家庭伴侶、跟你親人間的關係,是圓滿的。不然,你想來就被擋住(如:長輩身體不好、另一半生氣),也就無法來聚在此;所以,大家要真的有閒暇,有福報,還有就是能夠諸根皆具,才可一起討論佛法。

  華東藏: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大家要好好珍惜此機會,如這輩子錯過,期待下輩子,但下輩子又不一定當人,等到要再回到人身,可能又要好幾輩子了;所以難得有此機會,大家要想辦法在此輩子,就能有所體會。

  華東藏:若講比較非宗教性的,我們來此世界的數十年中,一定感受到人生是充滿很多痛苦、心中滿滿是苦,有著病苦、心苦、身苦等等;你想想看,這樣的苦,讓你下輩子再來一次,你要不要?這就好像很多結婚過的人,也不見得想再結一次;所以在這樣痛苦的過程中,很多人是不打算下輩子再來了,那要怎樣讓我們下輩子不來,其實就只有佛法在教這個東西,讓你下輩子到更好的地方、會有不同心境;而很多人就是為了這個,在淨土法門,在後世的末法時代,也就大為盛行;因為,這個世界真是太不單純,充滿情感、慾望等等衝擊,所以第一個說人身難得,現在有了,但在不好的時局,我們更要珍惜

  華東藏:我們第二個說壽命無常,就像有人想去考個什麼證照、或者伴侶要人陪,就不來上課了,那是你以為會一直有這樣的機會,去參加讀書會;但是這無常,不曉得什麼時候來;就像我一位醫生朋友,十年前,突然一個感冒因而住院,卻在住院時期無意間發現肝長腫瘤,從知道到過世,只有1個月時間,而這位朋友,在30幾歲的年齡,就離開了人世,他是佛學社社長,對佛法有很好的認知、也很努力學習,但他認為有比佛法更重要的事,必須養活一家妻小,所以一個月兼三家醫院,非常操勞;最後,自己也沒料著,竟30幾歲就要走了。這個例子中的菩薩,就告訴了我們無常的道理。

  華東藏:所以,不要以為自己長很帥、家財萬貫,工作能力很好、妻小都靠你。當無常來時,它是不挑人的;業到哪裡,該走的留不了。從這裡去想,再想到人身難得,今我已得到,那你是不是應該更珍惜這樣的機會,去學習佛法;因為,當有一天無常到來,你會發現,自己過去所讀的這麼多書,沒有一本會對自己有幫助、沒有一本可以解除自己的痛苦,那時候你的專業、證照,都派不上用場;所以,學佛是責無旁貸的,幾乎沒有任何事情,可以超越我們想要解脫苦的那個心智。若當我們有這樣的大丈夫發心,這輩子成就,就有指望了。

  華東藏:第三點說得是因果不虛,這是指 我們今天所造的業,將來必熟,我們就要受果報所束縛,比如當初自己懶惰,沒去處理某事,這些事情將來就可能成為一個過患,這是因果報應。而你這時候對人家的憤怒、傷害,將來也會報應到自己身上,這都是因果,很多還是現世報,所以若自己知道因果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去思維你現在的處境,應怎樣去思維、怎樣去行為,因為,這些思想、行為、講話內容,都會決定我們的未來。

  華東藏:第四點要學習的前行法,就是輪迴過患;因為我們不斷在六道輪迴中,其實嚐盡辛酸,當人是還好,比如常不輕,他天生是草莓寶寶,這也不是他要的,可是這是跟業力有關係,而我們今天就是需要去承受這些過去不知道自己造了什麼業,所得到的果,比如說,你明明是一個好人,為何都遇到不對的人,遇到丈夫外遇、家暴;有的人則明明事業成功,卻忽然得癌症,只剩半年壽命。當我們遇到苦時,都不會覺得說這是我的錯,但那雖然不是你這輩子的錯,卻可能是你前幾輩子的錯。

  華東藏:所以我們針對自己身體上、心理上,某些不夠圓滿的地方,就要讓自己在這輩子,別用憤怒或抱怨的心,而是用很虔誠的懺悔心,去讓我們能夠把這樣的心境打開。則在未來,甚至這輩子,你就看得到自己身體上、心理上、環境上的轉換;其實這個因果,是可以創造的。

  華東藏:所謂因果不虛的意思,就是「造善因,就會得善果」,那不是很好嗎?我們根本不用為自己現在還沒有,或不夠好的地方,覺得丟臉、覺得自己不好,我們反而應該,知道自己還不夠好,所以謙虛、希望自己更好並努力的做,採取積極的態度,利用這謙虛跟積極的心,就可以根本改變我們的定業,這也就是所謂的定業能轉,要從因果著手。

  華東藏:第四部份輪迴過患,是指我們要解脫這樣的輪迴,必須要斷輪迴的因,這之後會再慢慢討論。以上這些,即為四個外前行法。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 文 / 讀書會摘錄


  觀一:此篇大概的要義,有些是初階談過的內容,如後段講到「有人來找仁波卻,希望仁波切把菜的味道變好,該段就是在談自我的部分」;也呼應孔雀明王寺常通法師所云「容器的容量必須改變,命運才會改變」。其他關於自我的部分,像餵養自我的行為,提到某些人藉佛法當做轉移、當成一種寄託,也提醒了大家別把這當成修行的主要目標,而佛法並不是只有讓來世更好的功能而已,佛法蘊含著更深層的功能,讓我們在今世就可轉變

  觀一:此外,書中所談前行法的部分,我認知覺得就是虔誠心跟悲心,在書中也說,虔誠心,讓你在很清淨的信仰中,是謙卑的,這個謙卑產生力量,而自己的內在能量就不會一直竄起來判斷。悲心的部分,是可以讓自己設身處地的,去觀照每個人,讓自己的我執很輕、很淡。具備這樣的狀態,比較有機會如書中所提,運用大圓滿口訣,認出本初覺性的部分。

  觀一:我覺得,作者這樣談虔誠心跟悲心,讓人很能接受,因為,有些宗教會直接要求人家相信,但人家未必聽;而書中就提到,為何虔誠心跟悲心,在修行中是重要的要素,係因為自己的概念性心態會被清淨,也才能接受所謂的淨化、集資跟加持導管。像這樣的去談虔誠心跟悲心,對現代人來講,可能是比較好被接受的邏輯;因為很多現代人,多依賴網路資訊,要他們直接相信,似乎不太容易。

  觀一:書中還談到放下的概念,因為我們常被教育一句話,要自己活在當下、放下,我們也這樣地去傳達給人,但當別人感知到時,他反而是抓住一個東西要自己做,那樣好像也偏離了放下本來應有的詮釋狀態。

  觀一:第22頁,見、修與行的部分,是提點我們要牢記在心、身體力行,因為我自己偶而會忘記發心,所以這個部分,我覺得也很重要

  觀一:第19頁,發心的部分,我比較有問題;該文提到幾種發心的方式,第一種係為了免於不喜歡的煩惱,作者說這是比較簡單的發心,但可以讓人接觸佛法也不錯;但假若你發心的眼界寬廣一點,如「我想幫助一切眾生,了悟其自身俱有的覺性」,這就成了利他慈心的發心。但作者又提到,有一種更好的、真正不矯作的發心,即堅定的菩提心;我不太清楚那是怎樣的概念,是不是就是老師所說的証得無上正等正覺呢

  觀一:第23頁,提到修止的狀態,當自己獲得平靜時,就會產生慈心。所提方法是不是說,一般修行方式,是從慢慢累積福德,從修習慈悲,而了悟空性,但大圓滿方法,讓悲心跟空性直接同步,自己意識到這兩者位置的不同,但還無法理解,這是怎樣的空悲不二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 文 / 讀書會摘錄 


◎ 華東藏:六祖慧能大師:「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我們說千年暗、一燈能去,在自己感覺很黑暗的內心,若有一天,被人點亮了內心的蠟燭,你就亮了,而你這蠟燭,也就可以點亮很多人的黑暗;像這樣就是以心傳心,燈燈相傳的方式,即當初燃燈佛授記釋迦牟尼佛所用的運作方法;希望把這個進行在陽竹林中,讓大家心燈相傳。

◎ 華東藏:像是進階的課程,需要有初階班的基礎;此次所談,是大圓滿一書,措尼仁波切的演講彙整,是仁波切對於社會、與諸般問題的演講紀錄,其中所談的很多東西,在初級班多有談過;我們用本書,來讓大家更進一步了解所談的法。

◎ 華東藏:在老師所談的內容中,很少提及佛教有名相、或一些很死板的修法,藉由本書,就是一個階梯,讓老師所說的法,跟佛教名相做一個連接,是一個進階的方式;則當未來大家看到更深的經文或論時,好比月溪法師《入中論》…等,就愈來愈能契入。

◎ 華東藏:以 佛法日服量 該篇來說,人往往在功成名就、事事順利後,便覺得人生不需佛法。而大部分人,是在感受到苦時,才覺得佛法是救命良藥,因為想要知道怎樣才能在痛苦中解脫,所以想親近佛法。當然,也不乏一些功成名就者,因為內心的空虛感、因其精神生活的匱乏,故需要佛法的滋潤。

◎ 華東藏:日服量所談的是,很多人把佛法當藥丸,用這樣心態來學佛,故當不順時、睡夢不安時,就念念佛號,普照一下;像這樣的日服量心態,並不是很認真接觸學習佛法,所以,幫助是很有限的。我們要認清,人生為何要學習佛法,一天該要吃多少,才可以解脫,又應該要用何種方式、心態,來使用「佛法」這個藥物呢?

◎ 華東藏:這裡面就談到了發心,幫助我們了解心態上的正確,學佛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菩提心,這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文譯為「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所以發菩提心,指的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 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意思

◎ 華東藏:發菩提心是一切諸佛成佛的種子,也就是說,假設你沒有心,沒有想要求無上的正等正覺、也沒有想要求真正的解脫與覺悟,你就不會有開始,最後也絕對不會成佛。很多人去做很多奉獻、捐獻、舖橋造,每天到處救災,以為這樣,自己就是佛教徒,卻沒有真正發過這種 求真正的智慧、解脫之心的話,也就永遠不會成佛,所以發菩提心是最開始,也是最後的結果;所發的心及最後證到的,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如此我們知道,發菩提心是多麼重要的事;而這一篇也會談到,在佛法上,應用何心態學習、如何去發心。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文/蔣康祖古仁波切.摘錄/轉心-白話大圓滿前行法

  透過對無常的觀照,讓人們學會從生離死別、愛恨情仇之中,看清因緣生滅的現象,並警覺生命只在呼吸之間,唯有放下對自我的執著,才能產生對世俗的出離心,走向解脫生死之道。

  前行法所講述之「壽命無常」,指的是世事的無常、以及生命的無定期,因為身體不像其他商品,能標示有效期限,因此應學習在有限的生命過程中,看清無常的事實,並將無常化為修行解脫的動機。

  尤其,處於瞬息萬變的世間,人們隨時都得面臨無法預料的變局,因此必須要培養定力與智慧,才能在繁亂之中不受動搖,在絕望之中點燃希望,在逆境之中依然保持向上邁進的毅力。

  由於生命無法重來,所有的快樂與痛苦也都是一體兩面的,端看自己如何取捨,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妄自菲薄或自亂陣腳,應該經常提醒自己,隨時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同時亦應提起利益眾生之心。因此,平常我們就應練習對於無常之觀修,目的並非要我們變得心神不寧,而是隨時要有所警覺。

  無常的現象對於環境而言,有「成住壞空」之變化,就像百千年前的興盛大國,而今可能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或者是昔日的富饒之地,今日卻成了一片荒蕪;也有可能過去是窮鄉僻壤,現在卻成為成千上萬人居住的城市等,可見得滄海桑田,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

  無常對於眾生而言,也有「生住異滅」之變化,就像我們從小到大所熟識的親朋好友之中,現在有許多人都已離開人世。而歷代偉大的聖者們,以及曾權傾一時的帝王將相們,也早已不在世間,現代人也只能從他們所流傳的經典及歷史文物之中,去找尋他們的遺蹟了。

  或許有些人自認為還年輕,應該可以不必煩惱生死問題;也有些人認為現代醫療已很先進,即使生了病,只要找到好的醫生治療,就可以健康長壽,卻不知生命是無法標示有效期的,只要業緣成熟之時,即使再好的醫療或再多的金錢,也無法換取寶貴的生命。

  因此,在所有修行的觀想中,無常應是最好的一種觀想,尤其觀修「壽命無常」,就是在心中要經常思惟,隨時提醒自己「無常」是無預警的,也是無定期的,是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的,因為生命並沒有一定的有效期。

  因此無論在行住坐臥之間,都應將對無常的警惕,深深烙印在內心之中,平日可觀想,或許今晚睡著了之後,明天就再也醒不過來了,並且把自己所在的任何地方,都當成是練習觀想無常的機會。唯有認清壽命的無常,才能產生修行的動力,也表示此生已具備得度之因緣。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文/蔣康祖古仁波切.摘錄/轉心-白話大圓滿前行法

  大圓滿前行法,乃為銜接顯密之橋樑,能完整規劃生命真正的出路,解脫生死之苦。

  從前行法的內容之中,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調整對於生命意義與價值之思惟,並經由因果業力而明瞭輪迴之過患、對生命的無常而產生對世俗出離之心,並且轉化利己之心為利他之思惟。

  大圓滿外前行法,包括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等法門,也就是從佛法觀念的建立,到轉變對生命意義與價值之思惟。

  而內前行法的內容,則包括皈依、發心、供曼達、金剛薩埵懺罪法、上師相應法以及頗瓦法等法門,為能更進一步觀照心性,於這一世之中獲得圓滿成就。

  佛教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為無上大醫王,因為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皆為了幫助一切眾生對治不同的煩惱與痛苦;就如同醫生醫治病人時,都是依照病人不同的病情,給予不同的藥一般。

  佛陀於一生之中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傳承各種修行法門,所傳承之各種經教中,涵蓋小乘、大乘、以及密乘等法門,而大圓滿前行法即為密乘法門之入門。過去密乘法門較不如現代興盛,是因為於佛陀住世時,眾生的內心比較單純,善根也比較深厚,因此以基本的佛理就能夠度化他們。

  反觀現代眾生的煩惱越來越重、思想也越來越複雜,再加上全球變局,以及各地風災水災、瘟疫疾病等天災人禍頻傳,使得救度眾生的法門,也必須依照現實生活的環境、以及眾生根機而有所調整。

  大圓滿前行法涵蓋一切諸佛、以及諸佛法門之心要,同時也是證悟心性最精要之法,為最能因應這個時代及最適合現代人修學之法門,修學時除了必須聽聞教法,更應思惟教法之義理,最重要的是要不斷精進的加以實踐。

  經由大圓滿前行法的實際修學,就能以更清晰的角度,分析念頭和情緒的本質,讓自己的內心世界,因此而得到全然的蛻變與轉化,如此,便能淨除過去的種種業障,得到無量的福報。

  所以修前行法,就是為使原本狹隘的自我得失觀念,經由大圓滿法的四種轉心思惟的開導,而明瞭唯有拓展心量幫助他人,才能根本解除自己的煩惱,能以更宏觀的角度,面對生命過程中的種種境界與考驗。

  如此,人們就不會執著自我的觀點,而是能站在更寬廣的角度,以及更超越的立場包容他人的想法,也不會只以外在的條件和相貌評斷他人,亦不會盲從或受外境迷惑,能有此依據做出正確的判斷。

  唯有經過如此長期、耐心的修學過程,才能讓自己處於無分別、執著的無我無私狀態,隨時都能對應環境的變化,以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與磨練,並以更穩定的思緒,積極面對、開發自己生命的無限潛能與寶藏。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