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第八堂 心與心性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信」為道源功德母,所有一切如來智慧法流,由「信心」生出。

信心,並非是對某個人、某個組織、或是某種原則的盲信,
是對於「空 性」的絕對信任。
全然地接受一切經驗,勇敢迎向前去,

但是謙遜地放下自我界限的設定,
讓你的「自心慧明」主動而廣闊地,全面接 受「空性」的充盈。

多體會。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整理 / 觀菩提

 

摘要

1、P.149 L2:我們到了非概念的見,免除概念之心的見,我們必須分辨思考之心和心性,如凡夫心是心被困在、陷入或全神貫注在感知客體上——一切色、聲、香、味、觸、所有的計劃和記載等……的狀態。分別心不斷確認自己而著稱,它就會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份;所有這些妄念的繡簾,便是構成我們表象的東西。這個污染經驗對我來說是如此可信的原因,並不是其第一念或第二念,而是由稍後幫助我們說服自己,先前的念頭為真的所有念頭所累積起來的力量,使它成真。然後吾人對所想到的任何東西,都賦予了真實性,這即是這個世界、我的世界、我的個人經驗,如何變成了一個穩固現實的過程!

 

【討論一】:請問學員們,經過老師的教導,我們是否生活在凡夫心,分別心的經驗累積成生活經驗呢?

 

2、P.150 L16:佛陀告訴我們,要分辨世俗與勝義、似相與真實。在大圓滿法教中,分辨也是極為重要的;在此我們分辨凡夫心和心性,這並不表示認出染污的狀態,然後僅承認心是染污的,不是,這表示認出染污的狀態的本性--心性自身。

P151 L6:我們能夠對付客人〔貪愛先生〕嗎?我們能夠邀請客人〔癡〕嗎?我們能夠在〔瞋先生〕來作客時,熱忱款待嗎?我們必須在現在就準備好這些狀況,這個家是我們的心性,心的本性。

 

【討論二】:請問學員們,經過老師的教導,我們是否有應付或去除三毒的經驗與法寶?阿彌陀佛!

 

3、P.151 L10:心的本性有三種特質,是體性空,這表示其足夠容納下任何東西,一切諸佛、一切眾生、萬物都容得下,貪、瞋、癡和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等等……所有這些都能夠放進空性中。明性就像是母親,意思是不僅所有這些情緒的狀態容得下,也能夠被處理、照顧得好好的;所有這些事物都以一種不侷限、不受阻礙的方式,合宜地容下。

 心性的身分是空的;其自性是明的,能夠知曉;其作用是不受侷限,這些是三種主要的特質:體性空、自性明和能力無礙。

 

【討論三】:請各位學員對我們認知的心性三種主要的特質:體性空’自性明和能力無礙,做分享?請老師開示!

 

4、P.152 L7:現在,體性空描述了我們本然狀態的樣子,這種特質不是被形成的,沒有這種空性,是不可能讓任何現象出現的。自性明是你當下之心,你清醒的感覺,就是現在,知道體性是空的;否則明是二元分別的意識,這是分別意識和本初覺性基本的差異。感知的二元方式,不能意識到這種清醒的特質,在本質上是空的,本初覺性則是能認出在本質上是空的。

 

【討論四】:請教老師:要如何證悟「本覺空性特質」?

 

5、P.154 L2:只要空性所到之處,明性也會滲透到同樣的程度,直到最後我們是遍知的,問題是,我們要如何認出?我們要如何在分別心的狀態下,產生心性?我們要如何從分別心中獲得心性?
P154 L5:分別心和心性的不同如:冰和水,其特性相同,但作用卻迥異。分別心就像是冰的,而心性是液體、像是不凍結的水,我們大多數有的,主要是分別心的狀態,分別心有三種類型:不善、善和中性。我們花費了大部分的時間,在三者的其中之一或另一個。

 

【討論五】:分別心和心性的不同有何認知!請老師開示,謝謝!

 

6、P156 L12:這個心要如何知曉自身?以一種沒有感知者和被感知物的方式,對此的佛法術語是無三之第四部分本覺;換句話說,是超越了三時的時間。概念之心是和時間相關的,離於概念也就是離於時間;換句話說,本覺意指不珍藏過去狀態的記憶,也不涉入將來到的時刻--未來,本覺也不對當下進行分析、或形成概念、或做某種評斷;你可以說完全離於三時的概念,是一種清楚、明晰的狀態,即是本覺。以時間的觀點,你可以說本覺是第四時,超越了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是無時;沒有這個,時間總是會落入分別心中,總是會以三時之中的其一來運作。

P157 L9:證悟的功德是從何而來的?從明性中。輪迴的特質是從何而來的?也是從明性中。所以是什麼界定了輪迴與涅槃的不同?當有一個無身分的清楚知曉時,證悟的功德便顯現,這就是內在功德能夠自由化現;當一個想像的自我,在心中被理解時,輪迴的戲劇便顯現,輪迴之心的顯現,是來自於無明和迷惑,而二元性便隨之被抱持著,變成一切輪迴心境出現的舞台。所以明性,本覺三種面向的第二個,是非常重要的;的確,明性很重要。一切端賴明性究竟是被凍結在分別的心態中,或是不凍結而進入體性的證悟中。

 

【討論六】:明心見性證悟本覺,對老師所教授的方法,同修們練習的成果如何? 

 

7、P158 L10什麼是心性?在大圓滿的特殊用語中,稱之為本覺。什麼是本覺?什麼是心性?是體性空、自性明和能力無礙。關鍵的要點是,要<同時>知道這三者。

 

【討論七】:請教各位同修,對體性空、自性明和能力無礙,內容所言之意是否真的了義嗎?請老師開示…

 

8、P159 L4:本覺是一種清醒、在場、清晰、明亮、活生生的感覺。是我們自心的本性。

P159 L13:明性是一個重點。究竟你成了分別心還是本覺,端賴明性如何作用。明性執著那邊的客體嗎?那麼它就成了分別心。明性知道本身毋須執著其體性嗎?那麼在此狀態下,同時知道自己和別的一切事物,那麼就佛教而言就是般若,即是佛所有的,佛智的基礎就是這個明性。

 

【討論八】:祝福學員每個人都能「明心見性,佛智如海」,無限般若無限感恩……

 

9、P.160 L3:「不執著的覺知」,重點是這個心有一種<知曉>的自然特質,能夠明或覺知。

本覺實際上在哪?本覺存在何處?本覺存在於我們所有每個念頭裡,沒有念頭能夠逃過本覺同時間的滲透,為什麼?因為在每個念頭裡,也有明性。對吧?這個本性是輪迴心的念頭和本覺的念頭相會的所在。舉<念珠>為例,不管念珠停在哪裡,貫穿念珠的每個點,都有繫線在。是不是這樣?假如內部的線不在,念珠就不可能保持其形狀。佛性也是如此,不管念頭在何處,不管在哪有經驗或感覺,同時就有這個大圓滿的基存在。基的樣貌便是--體性空、自性明和能力無礙。

 

【討論九】: 基的樣貌便是--體性空、自性明和能力無礙。為本覺實際上的基礎。

 

10、P161 L10:密勒日巴尊者說:「在過去念和後念之間的空隙裡,離念的覺性持續地彰顯。」過去念已止息,未來念還未生起;這時,不要執著。

  想像用根針在一張紙上戳洞,同樣地,揭示了無我狀態的觀察智之針,能夠戳破分別心。總是具現在體性、自性和能力的基之光,開始要透過來;有一點光線。然後概念化的強烈習氣,又再度將之覆蓋。但接著你又戳另一個洞,一再地就有了一些光。這不是基的完全照耀,只是一些從小洞中傳來的光線。你可以說基的碎片、部分或小部分,透過來好像是丁點的光線。心性的修學就像是一個接著一個地戳洞。輪迴的染污概念,變得越來越多孔洞,以致於不能再那麼固實了。到了某一點,它就逕自崩解了。

  念頭之間的空隙,揭顯了基本覺性。我們的修學會產生越來越多的空隙,讓針能夠戳破染污概念,一再、一再地。在一開始,這些開口不會維持太久,只有短短的瞬間,就像是針的針孔。我們得極持續地戳著紙張,製造出越來越多洞孔。

  同樣地,在對付染污的狀態時,我們需要一再、一再、一再地認出心性,在迷妄中製造空隙,直到最後我執和迷惑完全垮下為止。

 

 【討論十】:明白心與心性的分別,是被染污概念所操縱,同學們就找回「本覺」,祈請慈悲偉大的佛陀加持我們所有的學員及老師共成佛道。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