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第十堂 解脫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華東藏

 

認為自己是對的,才會有堅持。
認定自己有目標,才會有動力。

這一點都沒錯。
只是,堅持和動力常常帶來痛苦。

原因出在,堅持與動力是為了什麼?
我,我家,我方,我隊?
如果只是為了「我」的概念而堅持努力,
就會伴隨無量的痛苦。

合乎所有因緣而堅持,而努力。
一切成就皆迴向因緣中的大眾,
這樣的堅持與動力,不會帶來痛苦。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整理/忠誠靈芝

摘要:

p.187知道如何禪修,但不知道如何解脫――這不是像禪定的天人嗎?

p.187我們必須了解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散逸和不散逸。在這個特殊的脈絡下,不散逸的狀態是「入定」,而「座下」則包括了心的一切散逸狀態;這是大圓滿的定義,和一般定義不同……從大圓滿的觀點看來,保任在本覺的狀態中,被認為是入定,而逸離本覺則是座下。

p.188從純粹大圓滿的觀點來看,除了非概念性之外的任何狀態,都是散逸,這並不表示這些狀態都是多餘的――其中的某些狀態還是必要的,我稱之為善的散逸。意指他們既是好的也是有價值的,這些利益的散逸狀態是必需的,但這並不表示我得要用這樣的想法來牢牢抓住:「這就對了,永遠都這樣!」假如我們這麼做,就永遠不能解脫。舉例來說,抓住這種利益的散逸,會妨礙「止轉為觀」。

p.189不要期望你本覺的修學能夠完全避免念頭或情緒的出現;因為業力的緣故,它們還是會現起,但一切成立或失敗,端看我們執著念頭或情緒與否;這不是業力所定,這完全是個案,我們有執著或不執著的選擇。

p.189根據大圓滿不共、獨特的口訣,散逸是除了自明覺性狀態之外的任何情況。當我們了悟這點,就是自在或解脫的時刻。這就是「極喜金剛」《椎擊三要句》的所在:認出你的本性、決定一點、獲致解脫的信心。

 

一、生起即解脫:

兩種模式:

1、在本覺的相續中,本覺的指認變得有些模糊。這種彷彿的模糊,可能採取俱生無明或概念性無明或某種習氣要開始活動的形相;一個念頭糢糊地要出現。

   忽略或忽視空性 → 明性凍結 → 對空性的察覺變得薄弱些 → 散逸

   解決辦法:此時需要和明性無別的當下正念,不是蓄意的試著要提起正念,而僅是覺知道在這個狀態中發生了什麼。

 

    問:若本覺是本性空明,又怎會發生模糊?

    答:從明性的模糊開始,即使對本覺有知曉,不知怎地失去其立足點

 

二種狀況:俱生無明是不知確認自身的內在習性,這種內在無知僅是表示忘了自身概念化的無明表示吾人在念頭習氣或概念將要發生時,涉入了執著和標籤

 

2、念頭和消融是同時的

     不散逸的無修 → 動念(散逸) → 知道即將形成,即刻消融念頭 →延續不散逸的無修

     生起和解脫是同時的,就像是在水面上畫畫

     當你真正在心性中時,念頭就在即將出現的那一刻消融

 

二、自然解脫:一支打結的蛇自行解脫

       認出任何型態的念頭,其本體是、且永遠都是本覺的事實。不管念頭,本覺依舊在位,能夠立即處理,完全靠本覺自己,從不會有個別的對治法來,應付每一個念頭。

       因為本覺自身從未迷惑過,所要做的一切,就是認出那種解脫的狀態。不需要將其改變成別的任何東西。

       在此關於解脫的主要重點是信心,信心的基礎是一種合諧的感覺,而合諧的基礎是知道要如何解脫。當我們修學禪定狀態時,接著是修學解開對執著的緊握。念頭行成,但在解開執著時,念頭也就消融了。

 

三、離於利弊的解脫:賊入空屋,沒有東西可偷

       本覺的自然表達。清楚地知道這個重點,並在一段長時間內,你從未自本覺的相續中離開。任何顯現者,從未傷害或干擾本覺的相續;既沒有利益也沒有傷害。

       在本覺的相續中,不管任何念頭出現,主體在其他狀態可會涉入念頭中,從而引發執著,但現在卻可消失,再也沒有自我留下。任何念頭都歡迎。

       因為客體的涉入、主體的涉及、和牽涉的執著的整個機制――所執著者、執著本身、和被執著的對象的整體――都全消融了,解脫了。當這種情況發生時,證悟只是近在咫尺。

 

四、本初解脫

      直接解脫:修行時變得有點昏沉,於是你注視得更直接,變得稍加明智些,這像是你狀態的挺直。我們也可以說透過自我指認的活力,磨銳了、活躍了你的覺性。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