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第十八堂 融合修行與日常生活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華東藏


15、16世紀以前,大家都以為地球是宇宙中心,太陽和其他星體都環繞地球運行,只有波蘭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根據觀察和應證,勇敢的推翻當時宗教信仰的理論,提出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地動說」,影響了後來的天文學發展。

我常常在想,這些人是如何有勇氣、有智慧,雖然站在地球上,但卻不以地球觀察角度為宇宙中心。其中,來自不帶成見、細心推敲的功勞居多!

從地球向夜空看去,所有的星星月亮太陽等天體,都繞著地球而轉動。但是,仔細一觀察,只有太陽、月亮及水、金、火、木、土等五大行星,在天球的軌跡上會繞著「黃道帶」而走,與其它天幕中的星光不同-這裡我們暫時得到一個結論:不是所有天體都用同一種方式繞著地球!可能這些黃道帶的天體跟我們有特別的緣份與關係。

或許一開始我們會想:這些天體有特殊的運作模式,它們喜歡擠在黃道帶來圍繞著我們轉。如果我們是宇宙的中心,為什麼有些星星這樣轉,有些那樣轉?但很快的,我們將會體察到,我們也是黃道帶一員的可能!

再靜心仔細觀察,火星、木星與土星在天空中有「逆行運動」現象,而水星、金星卻永遠無法完整繞轉地球一周!如果我們是宇宙中心,環繞著我們的天體為何運作這麼複雜?

以自我為中心的模型,很快受到了考驗:我們必須不斷地解釋、評論、發展更加複雜的理論模式,來證明我們依然是宇宙中心!有智慧的人想到了另一種可能:自我並非宇宙中心。一切變得簡單有趣!而且符合真理!

另外一個發現,是來自謙卑的力量。每天看到的天穹周期性地轉動,不是因為天體皆朝我而轉,而可能僅僅是因為地球自轉了一圈所造成的。而每年看到的太陽在天球的周期性運動,並不是太陽本身在動,而是地球繞著太陽公轉所造成的!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哥白尼把地球為宇宙中心轉變為太陽,使人們對地球的價值觀,甚至宗教觀與哲學觀都有重大的『哥白尼式轉變』。」今天,太陽為宇宙中心的寶座也已不保,太陽只是一顆平凡的恆星,銀河當然也不是宇宙的中心。我們越了解宇宙的真理,自我似乎更渺小了!而知道這件事的第一人,正是哥白尼。

雖然距今已有近540年了,每當我想起哥白尼,總會為他的不帶成見、仔細觀察與謙卑的力量深深感動!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整理 / 觀一

 

*********** 彙整:以下為作者對修行的建議 ************

 

P 337

  L3:在所有情況下,吾人都應該認出法身覺性,且不需要倚賴任何的法門;不管有瞋貪痴慢或任何其他煩惱,認出法身覺性,你的煩惱就自解脫、生起即解脫、或直接解脫.這的確是一位善巧的瑜伽士所做的,但是對一位道上的初學者來說,像這樣的修行是極度困難的

  L8:修行的最困難時間,以及最有利益的時間,是當我們不快樂,或心理上不舒服的時候,我們經歷沮喪、欣悅、強烈的驕傲或競爭,或我們僅是覺得有壓力並被一大堆的工作壓垮.

  L12 第一個建言:當你有一堆工作要做,且有川流不息的念頭時,提醒你自己無常,馬上反問你自己「誰知道我何時會死?假如我今天就死,有任何人來完成我的工作嗎?」了解世俗的工作是永無止盡且徒勞無功的,想著這一切都像是場夢和一個魔術的幻相,透過修心來說服你自己,凡事都不是真的那麼難擋,然後認出本覺.

       重點 : 觀世事如幻

 

P 338

      L3 第二個建言:當你覺得沮喪、生病、不快樂,或有風息的毛病時,僅是歡迎你的痛苦並說道:「喔,多好啊,真是謝謝你,痛苦,我真的享受這點無論是什麼痛苦降臨在我身上,來啊,就進來並帶走我的我執」假如你能像這樣地回應,徹底的無憂,困境就減弱了;那時,認出俱生本覺。

          ◎ 重點 : 完全的開放,視病痛為去除我執的機會

      L9 第三個建言:當你是資深的修行者,而其他人都尊敬你,並讚美你,突然間 -噗- 傲慢湧現,你變得過度有信心,相信你自己比你實際要好,就像是一頭羊打扮起來像獅子。別的修行者知道這點,對你喊道「你不是獅,你只是披上了獅子的外衣」你馬上覺得難堪,洩氣。這真是藉由感激揭穿你的別人,而成為一位第一流修行者的好機會,想著「太好了,你真的知道,你真的很好」運用淨觀的修行,然後安住在本覺的覺性中。

      ◎ 重點 : 淨觀自心,吸收建議,征服我慢

 

*********** 彙整:以下談覺察與本覺的交叉運用 ***********

 

P338 L16 總是留意和謹慎

P339

     L1 方法一「第一流的正念」:有正念之王,這是大大覺醒的本覺,在其中凡事都在這個指認中自解脫。

     L2 方法二「另一個檢驗法則」:有一種知曉心是快樂、不快樂,自在或不自在的狀態,這是心知曉自身,像鏡子一樣,你僅是看著你自己藉著留意來決定你的心是如何行事的。

     L6 主要的問題:是你甚至沒注意到瞋已經來了,這般不自覺,你完全落入煩惱的影響中

 

     L8 方法一的解釋:心的住在當下,也可能讓正念之王可以自然地解脫念頭;最重要的修行,是能夠保任在本覺和正念的無別之中.

     L9 方法二的解釋:如果不行(用法一),那麼透過應用刻意的正念,你就覺察到你的心以及心是如何行事的「保持正念就像是在牧羊」讓你完全免於被散逸所帶走。

      L14 現在假如總是保持著觀看者,這種維持的行為讓你不能夠消融所有的念頭,但觀看者的確有助於將修行導入日常生活的情境中。所以,在刻意的正念和本覺的不費力之間交替著。

 

P340

     L4 阿度仁波切的建言「強化的修行」:在散逸時應用刻意的正念(覺察)

     L6 本覺 : 不費力的正念,為大圓滿不共的正念之王,和本覺無別。

 

*********** 彙整:以下所談,為修行者座下的功課 **********

 

P340  L14 在座下或休息時間裡,一心一意地向你上師祈請;體驗深心的虔誠心,將你的心與你上師之心融合在一起,有信心他和你是親近的。以深深的虔誠心,唱誦『遙呼上師』,將你的心和上師之心無別地融合在一起,這樣一來,每個煩惱,即便是強烈的瞋或貪,都會粉碎和消失,告訴貪瞋痴走開,迎請你的上師,祈請並接受加持,然後安住在平等性之中。

 

P 341

      L3 在別的時候,做放和收的「自他交換」修行,將你的快樂和洞見,交換眾生的痛苦和無明

      L4 對他們感到真誠的悲心,即使你對他們沒有悲心,也要製造出來

      L7 保持真心,然後做一點這種好的模仿,特別是當有關生起正確的發心時,造做是相當有幫助的,絕對要製造出適當的發心。

 

******** 彙整:座上與座下的交叉應用,與可能的問題 ********

 

P 342

      L2 兩個法門:有時安住在空的覺性中,有時則說:「來這裡」;幾乎是將這些特質拉出來;這種拉引屬於座下,而安住在體性則屬於座上在休息時強迫特質出現,是必要的,然後讓特質得以自然地俱現在座上。

      L6 同樣的原則也用於生起次地的修行,讓觀想生起,有時則安住在體性中,事實上,顯現的面向是從這個體性中才能無礙的開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點,不要過於強調顯現,而是要讓他們在空的覺性中生起


問題 1P342 L9 何謂 嚴重地誤入阿賴耶識裡,當體性似乎要消融入阿賴耶識時,又如何立刻現起本尊。

 

 L13 不能保持本覺,反映出沒有足夠的福德

 L14 當你散逸時,你可能迷失在本覺的類似狀態裡,本覺的某種仿製,你可能認為那就是本覺,但事實上你是迷失在阿賴耶識裡,當你注意到這點時,立即打破它

 

問題 2:以上所謂類本覺狀態,是否就是發呆或發痴的狀況。

   

P343

※ 問題 3:請問老師, L1所談之 “分辨輪涅、喊的意思是什麼?

 

      L2  …積聚福德等方法,然後再一次地讓你自己入定在無為的覺性中,一整天下來,像這樣地交替著,晚上睡前,做一次美好的迴向,去除政治性,沒有要獲得某些東西回報的想法,真誠地祈請要達到佛果的果位,以便利益一切眾生。

 

************* 彙整:以下談 真正的融合境界 ***********

 

      L7 一但你累積了足夠的福德,並與本覺無別時,就不再有若不是座上就是休息的分別,也就沒有與日常生活融合或不融合的事情。

      L9 真正的融合:無論如何,其所做都在俱生覺性的範圍,沒有從入定中離開,而保任在本覺裡,早將修行和他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了

 

師生討論:

 

討論1.學習了將近一年多來的時間,大家在讀書會的階段走過一階又一階,是否發現在階段性不同中所產生的差異,請各位同學共同分享,也許可以提供後學作為參考。

討論2. 請同學分享,根據老師在讀書會中所教的所有法要,哪些令自己覺得在生活上有很得力的經驗,而時至今日仍持續不斷地使用於生活中的任何方法與技巧

討論3. 請各位同學分享,生活之中,某次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煩惱經驗,自生起,進而解脫的所有過程與心境轉換.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