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第二十堂 精進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請大家回到原來的「陽竹林讀書會」看看囉!

生活中的學習,可以po在yahoo版上。

有關大圓滿的上課紀錄,

會等大家整理好再不定時po上來。


感恩大家!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佛說八大人覺經

◎ 後漢沙門安世高 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開示


…從前社會風氣淳樸,人心厚道,半月誦戒有效果。現在社會風氣不淳,人心不善,煩惱習氣深重,而外界的誘惑力更是超過以往,所以半月誦戒沒有用處,要天天誦戒,改過自新,救度自己。

有鑑於此,我們將晚課改為《無量壽經》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文就是講五戒十善,念這些經文就是在天天誦戒。佛陀制定半月誦戒是針對三千年前的社會,在正法、像法時期有效果,但末法時期就沒有效果了。世尊若出現在今日,一定教導大家天天誦戒,熟記教誨於心,時時刻刻反省。我們處在什麼樣的時代,自己要清楚明瞭。

我們發願度眾生,首先要自救,自己不能得救,就無法幫助別人。佛說「自己沒得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是真話。度自己就是先要斷煩惱,成就自己的德行,使自己成為法器,如此方能學法門、成佛道,而實現圓滿普度眾生的大願。

夏蓮居老居士一生,時時刻刻勸勉同修們要「真幹」。他一生的成就源於這兩個字,我們也要學習這種真幹的精神。要認識清楚,為眾生就是為自己。「為自己也是為一切眾生」,我不說這句話,是怕起副作用。我只強調「為眾生就是為自己」,一切為眾生,一切為正法久住。

諸佛菩薩、世間賢聖做人的態度是自卑而尊人,真正是尊重別人、敬重別人、推崇別人,無絲毫貢高我慢,對一切人事物都能包容、忍讓,因此能化解很多爭端,亦不與眾生結惡緣。度化眾生的事業廣大無際,不只在這短短幾十年,而是生生世世。眾生機緣不成熟的時候,為他種善根,已有善根之人助他增長,已經增長的幫助他成熟。成熟的人畢竟太少了,說真實話,在這個時代,能把是非利害認識清楚的人就不多。佛感嘆眾生顛倒錯亂,把是看作非,把非看作是;把利看作害,把害看作利,執著自己的成見,以為是正確的,對佛菩薩的想法、看法,以為不合時代。因此,不能覺悟,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這些道理與事實,不僅經典有記載,乃至現實社會中,也是處處可見,時時可見,擺在眼前不能不相信。

若要成就自己,幫助別人,一定要真幹。不真幹就不能脫離輪迴,不脫離輪迴,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遇到佛法更是不容易,無量劫來也許才能遇到一次。因此,佛才說「佛法難聞」,古德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在這一生很幸運的遇到,遇到了若不肯真幹,就太可惜了。眼前小利決定要放下,不能貪圖;貪圖小利,你就損失大利益。自己一生能勤苦,遠離名聞利養,過艱苦的生活,即使不求生淨土,也必定生天享天福。

……

出家人中,我們要效法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了,但《文鈔》流傳在世,要常常讀誦,依教奉行,就是向印光大師學習,以他做為我們的榜樣。我講經的時候,介紹大家向阿彌陀佛學習,依靠《無量壽經》,將《無量壽經》落實。經中字字句句,我們有正確深刻的理解,字字句句變成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就是向阿彌陀佛學習,這才是真正的彌陀弟子。你認真的學習,經自然就講得好。因為是自己的思想見解,是自己的生活行為,向大眾介紹自己是輕而易舉的事,自然能攝受一切眾生,攝受就是感動一切眾生。

《內典講座之研究》和《實用講演術》是講台的技巧藝術,能幫助我們達到更圓滿的境界。同學們上台講經,一定要認真批評,實在講,見到別人的過失,自己也要反省:「我不要犯他的過失,我要學習他的長處。」自己與對方兩方面都有進步,佛法前途才有希望,眾生的災難才能化解。

我們一定要真心去做,才能化解一切眾生的災難,若不真心去做,只會加重災難。天災人禍與我們的見解、思想、行為成正比例,因為一切法唯心所造,一切法隨我們念頭而轉。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註解。這兩句話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若能透徹理解這兩句話,你就成佛了。而我們對這兩句話的認識,只是皮毛、表面而已,實際上有無盡深廣的義理,我們一竅不通。所以,還是克服不了自己的習氣,不能改變自己的毛病,這些都是對事實真相不了解。

希望大家學習夏蓮居老居士的「真幹」精神,真幹落實在生活修學之中,就會有成就。一個人無論做任何事,能否成就,就在於能否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學佛,做的是成佛作祖之事,是救度一切眾生的大業,這件事別人幫不上忙,別人只能勸導。我常講:「勸人不如勸自己。」我在年輕未接觸佛法之前,我的觀念就是這樣;勸自己,也許我還能做一點事;勸別人,一生一定非常失望。諸位要時常反省檢點,勸自己作佛、作菩薩、作賢、作聖,如此才不至於墮落,才不至於被境界所轉,我們在此大風大浪的時代,才能站得住腳。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七道品】是小 乘佛法的中心,也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有了厚實的基礎才能往上發展,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本立而後道生,故說大、小乘不二,圓融無礙。三十七道品實是佛 法修學的大根大本,是吾人欲了脫生死煩惱、進而離苦得樂、成就菩提覺道,得自在解脫的不二法門、必修的科目。

【三十七道品】的內容共分七大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七覺支)、八正道分。這七大科也可說是全部佛法的精神所在。其宗旨就 在教導世人如何能夠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進而才能藉著斷惡修善、持戒佈施來消除自己的業障,以俾即生、甚至來世,都能過著自在解脫無憂無慮的生活。為四聖 諦中道諦的仔細開展,分成七類,總計有三十七項。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內容,也是三乘共學、精進道業,使我們趨向解脫、獲得證悟的道路。

    * 四念住:重點-對治執身為凈、執受為樂、執心為常、執法為我的「四顛倒見」。


   1. 身念住,觀身不凈;
   2. 受念住,觀受是苦;
   3. 心念住,觀心無常;
   4. 法念住,觀法無我。

    * 四正勤:重點-行善去惡。

   1. 未生惡法令不生;
   2. 已生惡法恆令滅;
   3. 未生善法令出生;
   4. 已生善法令增長。

    * 四神足:重點-成就不思議解脫境界所需的四種神通。


   1. 欲神足-想要修道的決心、願力;
   2. 勤神足-精進直前,功無間斷;
   3. 心神足-心神專一,住於正理;
   4. 觀(慧)神足-真照離妄,心不散亂。

    * 五根:修習佛法的根本所在,

   1. 信根,深信三寶;
   2. 精進根,修行不懈,指「四正勤」;
   3. 念根,憶念正法,指「四念處」;
   4. 定根,修習禪定;
   5. 慧根,開發智慧。

    * 五力:由五根產生的五種力量,

   1. 信力,堅信真理;
   2. 精進力,修四正勤的力量;
   3. 念力,破邪、念正的力量;
   4. 定力,治心一處的能力;
   5. 慧力,產生智慧的能力。

    * 七覺支:修習止觀的注意事項和訣竅,

   1. 擇法覺支,選擇正確、適宜的修法;
   2. 精進覺支,任何階段都不能懈怠;
   3. 喜覺支,修禪定得到的喜悅;
   4. 輕安覺支,得到的輕鬆安適感覺;
   5. 念覺支,憶念集中而念念分明;
   6. 定覺支,攝心不散深入禪定;
   7. 捨覺支,捨一切念,不即不離。

    * 八正道:八種正確的修行之路,

   1. 正見;合於中道的知見
   2. 正思惟;合於中道的思擇
   3. 正語;合於中道的言語
   4. 正業;合於中道的行為
   5. 正命;符合修行緣法的職業
   6. 正精進;合於中道的精進
   7. 正念;合於中道的心念
   8. 正定;專注中道的禪定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文∕星雲大師著   摘錄自(2001.7普門學報第四期)


工作要精進勤勞,修行也要精進勤勞;精進究竟是辛苦呢?還是快樂呢?

如果把精進說成是辛苦,誰會心甘情願的精進呢?如果把精進說成是快樂,這不是很有內涵和意義嗎?假如把精進說成有辛苦,更有快樂,這也是很公平的事呀!

諺云:「黃金隨潮水流來,也要你早起去撈它。」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你要怎麼收穫,就先怎麼栽!」這是必然的因果定律。

中國古代的士人舉子「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都是由於精進而得;佛陀也曾告訴弟子:「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遺教經論》)

所謂「精進」,純而不雜曰「精」,前而不退曰「進」。依佛教的教義而言,在修善斷惡、去染轉淨的過程中,不懈怠的努力上進,克服困難,務期到達目標,就叫做「精進」。

精進能普遍策發一切善行,與一切功德相應。因此精進雖在六波羅蜜中排行第四,然六波羅蜜若無精進,則其餘五者皆不能完成波羅蜜(圓滿),因為「精進法是一切善行的力量,能出生一切諸道行,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論》)。可見精進是修道的根本。

精進,必須是正當而有益於人我的行為,才是正精進。佛經有四種正精進,即: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除滅。(《發菩提心經論》)菩薩若無此四種精進,即不能圓滿精進波羅蜜。

精進是為了對治懈怠。「居家懈怠,則衣食不供,產業不舉;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之苦。一切眾事,皆由精進而得興起。」(《佛說菩薩本行經》)懈怠是眾行之累,是人生之病。在家懶惰,失於俗利;出家懈怠,喪於法寶;故應以「精進」對治而才能波羅蜜。

精進又分「心精進」,旨在斷貪瞋煩惱(去惡),以及「身精進」,即廣修諸善法(行善)。根據《增一阿含經》記載,彌勒菩薩本與佛陀同時修行,佛陀因為發勇猛精進心,故早於彌勒菩薩成佛。因此,佛陀曾經告訴阿難尊者:「在家精進,衣食豐饒,居業益廣,遠近稱歎;出家精進,行道皆成。欲得具足三十七品,諸禪三昧,道法之藏,截生死流,至泥洹岸,無為安樂,當勤精進,勤修為本。」

此外,《月燈三昧經》說精進有十種利益:「一者他不折伏,二者得佛所攝,三者為非人所護,四者聞法不忘,五者未聞能聞,六者增長辯才,七者得三昧性,八者少病少惱,九者隨所得食,食已能消,十者如優鉢羅花,不同於杵。」

精 進的利益,不但能對治懈怠,而且能夠成就菩提。辦事精進,事業得成;修行精進,功行必就;今世精進,於未來世必能成就大人奇特功業。但是一般凡夫莫不以精 進為苦,視工作與修行為畏途,所以事業無精進之力,修行無精進之因,何能有成就的結果呢?在長遠的佛道之上,必須要精進才能完成;精進之道,必須要:

第一、精進常念眾生苦:如勝鬘夫人所發願:「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孤獨,幽繫疾病,種種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捨;必欲安隱,以義饒益,令脫眾苦,然後乃捨。」(《勝鬘經》)像如此精進愍念眾生的慈心悲願,自然能激發菩提道念,精進修行。

第 二、精進常存無常觀:如《起信論》說:「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於雲,忽爾而起……。」吾人所以懶惰懈怠,大都源於存在著「今日又明日,明日復明日」的心態,故而因循蹉 跎;若知生命在呼吸間,正如「普賢警眾偈」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那麼吾人在二六時中,豈敢懈怠?豈能不發勇猛精進之心呢?

假如用數字來計算,則布施加精進、持戒加精進、忍辱加精進、禪定加精進、般若加精進,則又何事不成,何事不辦呢?

依此類推,工作加精進、讀書加精進、行善加精進、發心加精進,則又何事不辦,何事不成呢?

甚至,願力加精進、慈悲加精進、慚愧加精進、精進加精進,則又何事不成,何事不辦呢?

要起精進之心,必須「如救頭燃」,要覺「如少水魚」;如此自能愛惜寸陰、珍惜時光,如夏禹的「不重徑尺之璧,而愛每日寸陰」。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所以完成佛道,沒有一位不經過歷劫時間的煎熬,沒有一位不歷經各種苦行的磨練。有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經一番寒澈骨,那有梅花撲鼻香?」

玉琳國師的後裔,在雍正的香板催促下精進忘我,終於開悟;囚禁的受刑人,雖然頭頂油燈,因精進忘卻音樂歌舞,終能免死。還有葡萄架下的黃金,這不也是說明世法、出世法都要從精進才能有所收穫的嗎?

觀世音菩薩遊諸國土,地藏王菩薩地獄度生,乃至歷代祖師甘願為眾生作牛作馬,諸菩薩大德甘願布施頭目髓腦,他們也是為了完成自我的所願,到達法喜禪悅快樂的境地。

所以,精進是辛苦呢?是快樂呢?如〈勸發菩提心文〉說:「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精進的「苦樂多少?」智者心中自有定論!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Johnson Liu

 

修行修不下去,根本原因是修法動機的問題。還是從根兒上沒有擺正修法的目的。沒有好好修「人身難得、生死無常、業果無虛、輪回是苦」這些前行,沒有急切的出離心,也沒有堅固的悲心、菩提心,帶著現世名利的希求去修法,那早晚就是這個結果——修著修著煩躁不堪、雜念紛紜,散亂不寧、懶惰懈怠。

其實,就是觀念沒有扭轉過來,不知道人身的難得,沒有珍惜修法機會的發心,也認識不到這種機會的至極難得之處,沒有存稀有想,沒有存難遭遇想,沒有對生死無常的懼怕,總認為人生會持續下去,在這種錯覺上計畫著明天、後天,一個月、一兩年乃至養老等問題,總是在計較這些不知道能不能真正到來的東西,而忽略當下難得的「大獎」——中了「能學修正法的人身」。

這比中五百萬,五百億還要難得的多,可惜,我們都給荒廢掉了,不知珍惜。

家裏有堆積如山的鈔票,都用來點火取暖了,然後因為沒有吃的不得不上街乞討。

我們就是在做這些顛倒的事,不知道什麼是重要的、難得的,而把一些味同嚼蠟的、無足輕重的東西看的比什麼都重。股市上賠了幾千塊,就會心疼的不得了,而浪費了幾萬億年才得到一次的人身,浪費了寶貴的生命時光卻一點都不覺得可惜,甚至修法時還要想想趕快修完好去看電視,泡腳,睡個好覺。

不知道哪天眼睛一閉不睜,這輩子就過去了,然後,一萬年,乘以一億,那麼多年,就在地獄、餓鬼、畜生裏遭罪受苦,萬分苦惱,沒有出路,那種痛苦,比現在上上班、回回家跟同事和家裏人碰到的一點磕磕碰碰可要大太多太多了,苦是永恆的主題。

再看那些精進的同修們,命終一轉念的功夫去了極樂世界,受無窮無盡的快樂,自在無比,學了無量無數的法門,成就了廣大無極的功德智慧,能分身百千萬億在各種世界各種環境下救渡眾生。

而我們呢?說不定哪一天做了豬狗,在主人家搖尾乞憐地想弄點吃的充饑卻遭到一頓毒打,偶然間卻發現主人的妻子在念佛菩薩,而所念的佛菩薩卻是我們當年的同修,可能就是哪個不起眼的初學,當年還在一口一個師兄地叫著我們,可如今人家已經成佛了,我們卻還在畜生道裏骯髒、貧瘠、饑寒交迫中求出無門。那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比竇娥還要冤上千百倍啊,一個豬身受五百世,世世被切斷咽喉虐殺掉、掏空內臟煮食。

然後好不容易得到了人身,滿懷希望地想出生,結果被墮胎墮掉了。孤獨地在荒野上游蕩,受盡種種非人、畜生的欺負、撕咬。沒有吃喝,饑寒交迫,一到白天陽光像火一樣燒灼皮膚,一到夜晚又冷的像掉進冰窟,凍的直打哆嗦。看著萬家燈火,而無一處是自己安身之處。

歷經千難萬險,終於再次投生為人了。結果一出生就沒有眼睛,沒有手臂或者沒有腿腳,一出生就被拋棄,扔在垃圾堆裏吃著殘渣剩飯,沒有人關心,沒有人幫助,還沒長大就死在哪個荒廢的角落裏,臨死前感歎上天不公,因此詛咒世界,詛咒他人。

一念入了地獄,不知又過了幾萬年的歷經萬難,再次得到人身,結果出生到貧窮落後戰亂饑荒災難不斷的非洲,或者一出生就是奴隸,身上佈滿被調教的鞭痕,惶惶終日地勞作、耕種,每天吃著畜生的伙食已經是一種奢侈了。

不知不覺地一生又一生,好不容易在數次的人身中,終於生到了富足的家族,具足了六根肢體,脫離了貧窮,卻是無佛之世,別說學佛法,連聽到佛法裏一個字的機會都沒有。於是,一次次地人身都浪費掉了,這些幾萬、億年曆盡千辛萬苦得到一次的人身,卻因為種種諸根不具、貧窮、下賤、滅戾車等原因都浪費掉了,堆積起來可能猶如須彌山一樣。

這不是編劇本,而是我們每個人真實的經歷。

大地獄裏的烊銅熱鐵,可能是我們的常備「飲料」,喝了不知多少,四大海可能都沒有那麼浩瀚! 糞尿不淨,作為難得的「加餐」,是我們做畜生時非常喜歡的食物,堆積起來比須彌山可能要高出很多。這邊剛吃飽,那邊餓鬼又羡慕得不得了——自己已經幾萬年沒有吃過那樣的「美食」了!

命運啊,真是神奇,當年望穿秋水地想做一次人,好好學佛,執持智慧之劍,斬斷無明煩惱,脫離輪回苦趣。如今得到了寶劍,卻用幹將、莫邪來削蘋果,求求名利,求求虛榮,求求自娛自樂,求求心安理得,求求勝負爭鬥……

唉,輪回之事無意義,我什麼時候能把這些記憶重拾,時時刻刻裝在心裏,時時刻刻告誡自己珍惜、珍惜、珍惜!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整理 心星

 

精進:顯教所強調之「六度」,超越的美德之一

*「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修止形式的禪定)、般若(本覺的真正般若)。

*「般若波羅蜜多」角度而言:發現心是完全離於任何的造作,沒有根源也沒有基礎。

 

「精進」:是對付懶惰的對治法。懶惰的生起是因為習性的緣故,其生起是一種習性,在某一刻被引誘而被其帶走。P 359、L 9

「盡力」:是當你在懶惰時,懶惰、嘀咕和抱怨的串習需要被切掉。對付懶惰的最好對治法,就是四次各十萬遍的前行法,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會將這個對懶惰讓步的習氣剁成碎片。P 362、L 1

 

 

狀    態

需   要

座下時

從本覺散逸、懶惰的引誘與生起

一般(費力)的精進,精進的戒律

禪定中

(本覺中)

非常好地安住在不造作的本覺狀態中

(保任在本覺的狀態中本身)

精進的圓滿、超越的精進

(不費力的精進)

 

需要一般精進的時刻:當在座下時從本覺中散逸。

1、醒來的修行:締造更精進環境的傳統修行,一醒來就立刻作的修行。

鬧鐘響了,覺得:「還可以再躺上五分鐘—沒問題的!」。此則需要一般精進的時刻,必須告訴自己:「起床!」我們需要對自己嚴格一點;一旦你站起來了,你可能覺得不想動,再一次,心又有被困在懶散裡的誘引;反而,要振奮起你的心境,想著:「我才不想要對這個煩惱習性讓步,我不想接受這個懶散的呼喚」。P 363、L 4

接著應該認出心性,然後給你的心一點愛、培養一些慈心和悲心、一些止,然後溫柔地讓這個平靜狀態的本質,轉成為智慧;換句話說,在本覺中任其自然,一旦本覺的狀態成為事實,就不需要其餘的念頭。假如我們在本覺的狀態中,運用刻意的精進,事實上只會將這個狀態變成概念性的而弄糟它。在入定期間,有著超越的精進,而在座下時,我們才需要一般的精進。P 361、L 8

2、官方的修行:計畫好的每日覺醒。

每個人總是忙著先前就計畫好的其他事情,因此,本覺的狀態需要被計畫好,並放進每日的行程裡,這樣才有一個時段好獻給本覺,將之放在一個指引禪修的脈絡下去做,並應用皈依和菩提心的觀想,然後僅是任其自然在禪定的狀態裡,盡力試試看讓本覺的相續變得越來越久。P 362、L 8

3、馬上修行:在你有修行念頭的那一刻,馬上做!我們應該達到一定的準備程度,好讓我們願意馬上修行,不管我們身處何處,不用準備一大堆然後才修行。

有時人們會說:「我現在正是不好過的時候,但再過兩年,我就可以退休,成為全心的禪修者。」這種思考方式,事實上是懶惰的一種騙人形式。假如你順從這個念頭,你就會在真心修行前等上兩年,但像這樣下去,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的生命已經沒了!P 363、L 2

假如你只能在佈置好之後修行,你可能永遠抽不出時間來做;準備只是和你的自我商議的另一種方式。人們喜歡找自私先生指點迷津,然後他就會給很好的建言,出乎意表地近似於你的願望,自我試著取悅你的癖好,於是當然你就跟隨之。P 363、L 11

自我知道你喜歡修行,就用一種非常狡猾的討價還價方式,一直在拖延你的修行。人們出現的藉口,是沒完沒了的,這是將舒適擺在修行之前的心理。假如你一直屈服於藉口,就永遠不會發現完美的機會來修行。P 364、L 2

西藏有一種小哺乳動物,總是一直準備著稍後要吃的東西,而忽略了眼前,到最後是餓著肚子睡覺。P 364、L 13

以這種態度對修行,你將永遠不會修行。不要守株待兔地等待對的時機修行,因為對的時機永遠不會到來。不管你在哪裡、經歷何事,就在那修行,我們需要的精進:當場就修行。P 365、L 5

在現代我們有一個特別的障礙——一個叫做立即滿意的懶惰,當場覺得滿意的需求(期待立即奏效)。問題是實際上我們的心習慣於立刻的回饋,而且我們變得受制於這樣的期待,這是一個在當場修行的主要障礙。P 365、L 12

回應這種衝動或串習而去尋求立即的滿意,只會給予暫時的緩解,這麼做,你便忙於這一切芝麻蒜皮的小事,而且似乎很難超越這些。當然我們為了自己的舒服而使用器物,這並不是我所談論的重點。是這種著迷才是問題。P 366、L 6

4、尊者的修行:密勒日巴尊者的精神,某種程度的精進對臻至禪定修學的圓滿,是必要的。

密勒日巴給予其主要弟子岡波巴開示的最後法教:「你有了一切的法教,但假如你想要等同於我、你的父親,你的屁股就得像我的一樣!像我一般精進!」P 366、L 10

 

問題討論:

1、請同學們分享:對於自己懶惰的串習是否已瞭若指掌?又用何種方式來克服呢?

2、請同學們分享:目前自己每日的精進方式為何?花多少時間精進呢?

3、請老師針對個別個性予以對症下藥,謝謝老師!

4、二階學習即將圓滿落幕,請同學分享對於學習大圓滿課程以來,心態的轉變與成長。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