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摘錄

 

覺勇:不散逸的無修,是用來粉碎概念之心的那種榔頭?

Amy:不懂的是不散逸又要無修,是用甚麼樣的方法去進入?老師,不散逸是不是說,剛開始是用止的方式試著去進入,保持正念,那無修是指觀嗎?

華東藏:是!那大家發表一下,怎樣不散逸又無修?

Amy:大圓滿法教告訴我們,不要散逸也不要無修…(註:其實是「不散逸的無修」,Amy還是「不要無修」。哈哈!)

華東藏:聽到無修大家就會成佛就很開心,但聽到這無修要不散逸,這就難了!因為平時處在無修的狀況,就是處在散逸的狀況,要你集中心智又要無修不造作那要怎麼做?

觀菩提:心要非常的清淨,不受其他周圍的事物環境所干擾。

華東藏:說得太好了!你如果沒有保持在絕對的清淨狀態,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所以你要見到本覺也就只有這個狀態才能見到,所以那狀態是清淨中的最極清淨。

Amy:那剛開始還是會作意、會造作呀!

華東藏:剛開始可先修不散逸,先修止或作無修之觀也很好。假裝我自己甚麼都不執著,這個我也看,那個也看,造作性的無修即是還沒離於概念的不散逸,初學止,再學觀,最後修到大圓滿才有可能不散逸的無修。

Amy:那狀況是盡量的放鬆自然,讓念頭不要有特別的去造作?

華東藏:就是像Amy在上一堂課,突然呆掉了恍神,不曉得心思飛到哪裡去了?

Amy:沒有飛呀!就是心思起不來..

華東藏:好像有點無念放空的感覺。

Amy:是否讓無念一直持續。

華東藏 :可是你的無念沒有定在某個點上。

Amy:還要定在某個點?

華東藏:你那個狀態就是無修了,但是還沒有完全的不散逸,心思是分散的。因為你平時習慣用你的理智思想去聆聽、去判斷、去取擇,現在那個睡著了,所以才能進入無修之觀,但是無修之觀,因為你沒有集中專注在見上面,所以產生有一點昏沉的狀態,才會覺得累,假設當時是不散逸的就不會累,你很少有這種狀況?

Amy:沒有過,這種感覺就那一次。

華東藏:阿城說看了很感動,可是你後來沒有繼續追,那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你的識心終於有暫時停止的時候,要不然你的識心活躍的非常的旺盛。

Amy:再去追那樣的狀況?

華東藏:對啊!那是個很重要的進步,那是個里程碑…你現在識心又回來了..

Amy:好!觀菩提這題不散逸的無修就送給你..

觀菩提:常受到境的影響,本覺就不見了,要不散逸念念要在本覺上面很不容易,感知環境影響很大,要放下很難,但是頓悟了當下,好像要進去就很容易,可是我目前還沒有這個經驗。

華東藏:其實真的不難,只要你知道切入的角度,只要進去一次就可進入無數次,會一次比一次簡單。

Amy:老師,那會知道自己進去了嗎?自己知道?

華東藏:自己知道!剛開始去評估可以不可以,不是有教過各位:要了解自己是否有執著,只要問自己兩個問題:「當你『要』的時候,問自己『不要行不行?』」,而「當你『不要』的時候,問自己『要,行不行?』」。如果兩個問題都通過,那麼代表心已然放下了。代表你的心沒有處在冰凍的狀態。

華東藏:譬如像鄰居吵架這件事情,你本來感受到別人的心了。「好,我要去做調解!」,那就問自己不調解行不行?因緣適合你去調解,你就去調解;因緣不適合,你就不要去調解。這兩個你的心都是自在的,那就OK,假設你的心是不自在,代表你是執著另一邊。

Amy:對啊!好像事相上都要這樣去觀察。

華東藏:當然自己都看不到,如何談到解脫執著,像觀山月慢慢有體會到甚麼是執著吧!以前都不太執著,現在有一點著落在我們這世間上,心有一點點執著的感覺了,不錯活回來了活回來了…

觀山月:是啊!離世界近一點。

華東藏:現在是智慧型轉忠誠型..

華東藏:藉著痛苦漸漸去貼近這塊大地,你會真正感受到眾生的痛苦,要不然只是作自了漢而已,和這世界是沒有交集的。

觀菩提:早期的佛法是去閉關叢林修行。

華東藏:是啊!所以看你從小乘入,還是大乘入,像是如果以貼近這世間是由大乘入。

觀菩提:都是方法,要尋找比較適合自己的方式,需要善知識來幫忙。

華東藏:我個人比較偏好從「佛乘」入,直接專注本覺最輕鬆,慢慢從認真注視那個焦點也可以往回證到小乘羅漢和大乘菩薩的程度,所以一個是山下往山上望,目標就在上面我們就慢慢一步一步往上,另一個是已經在上面了,但是卻隔著一層紗看不清楚,但最終都是那個目標。

Amy:老師那這過程是否有比較關鍵性的部分,需要透過如何的方式?

華東藏:所以我們才需要討論才要上課,如心與心性也已經講過,該成佛也應該成佛了,還沒成佛代表還有一些問題,接下來我們就是討論為何不能成佛的原因一一把它突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