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讀書會摘錄

AMY:請問老師,如果在動靜當中未能全觀,但以內外來講,感覺內觀份量比較重一點,有需要調整嗎?

華東藏:不用啊!像我們一般在學習的過程之中,有時會專注在外境。

譬如人我關係的一個對立和諧,有時候我們會比較省思自己的內在世界,這都是很好的。就用手的「捲曲」和「舒放」來代表這樣的狀態,捲就是修習止,舒就是修習觀。

有時我們在破解這些概念之心的時候,我們需要用捲,回歸反省自己的內心世界,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不舒服不愉快被迫害,有這種感覺,就進來看看,此時80%的專注力是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上,20%再去管這些外境。但是有時候我們內在的問題解決之後,就會開始去學習全然的觀去觀察別人的作為,世界的關係種種的鋪陳,生命的流動變化。這時候就是在訓練觀的部分,剛開始大家一定很難去除概念之心,所以先有一個概念性的造作,我們要特別去捲曲或去舒放,這都是在學習中常用到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AMY:就像在靜坐的時候,以念佛方式持續但又感覺在觀察一個人在念佛,這當中有時就會有打岔的感覺,也試著不去評論,但有時就覺得紛亂,不是單一專注的。

華東藏:這和之前觀一提到問題很類似,分一個心在看自己做甚麼,心中又生出一個意識,來監察自己。是用意識之心來做兩樣的分別,部分一是在念佛,另部分在觀察自己在念佛,那是意識的雙重用力,所以會比較累。

AMY:那就不要以目擊者的身分,就單一讓心念自然流動這樣就好嗎?

華東藏:主要的差別是-「目擊者」在觀看是不用力的!剛開始如果很難去體會目擊者的話,不如用信仰的方式上坐,之前就相信自己的本覺在觀看這一切,心中有個決定性就是佛在觀看,佛在了解,佛在覺察,佛在念佛,先有這個決定性的信念之後,你就專一的念佛就可以,久而久之你就會知道甚麼是意識在流動,甚麼是意識之心的止息。

AMY:有時覺得散逸就隨它去了。

華東藏:因為你是分心的,只是把意識分成兩邊。就像心中有天使和魔鬼,天使在念佛,魔鬼就說天使你在幹嘛,有時兩個會打架,那到底要專注在天使,還是專注在魔鬼上,就會產生分心的狀態,但是如果處在專注的狀況之下,它就沒有天使和魔鬼的分別,就不會分心別立一個觀察者來觀察這一切。

AMY:就專注念佛就好。

華東藏:其實對象是一種信心,你有信心本覺在察看這一切,這是信心不是意識所分身出來的,這很難講很難用文字來講。各位開始練習,慢慢會有子本覺出來,就會知道老師在說的是甚麼。首先先有一個透發性的「非概念性」的心光出現的時候(如同黑暗的盒子被戳破第一個洞),之後在做的任何事,你就會發現到底是子本覺在作,還是意識心在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