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成佛的原理「由五蘊轉化為五智、五佛」
作者: 多識·洛桑圖丹瓊排

 

      按佛智的不同作用分類,可以分為五種,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

  唯識論持八識轉五智之說(見文末附錄)。中觀派和 金剛乘一致認為,由五蘊轉化為五智、五佛,不承認唯識家的「八識」之說。

  大圓鏡智是五蘊中的「色蘊」轉化成智的。人體之五官識的五 根屬於色體(物質),觸覺遍於全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體識的基礎眼根(視神經)、耳根(聽覺神經)、鼻根(嗅覺神經)、舌根(味覺神經)、身根 (觸覺神經)屬於細微色體。五官之識覺的功能完全是直覺,沒有思維活動。成佛時這種細微色體五根和與五根不可分離的五官識,經過修煉淨化,轉化為智能。因 這種智能是無分別現觀,如鏡現影,故稱「圓鏡智」。圓鏡智的人格化的佛,在密宗中稱大日如來、遍照金剛。

  「受蘊」是人體身心的感覺 功能。從性質上分,有身心感覺舒服愉快的「樂受」,感覺不舒服、不愉快的「苦受」和感覺不苦不樂、不喜不憎的「中性感受」三種。受蘊經過淨化,成佛時轉化 為「平等性智」。因為一菇苦樂感覺起源於虛妄心識,斷除二障,已無妄心,苦樂的幻覺消失,諸種感受完全變得相同,諸法平等,人世的榮辱、得失、愛憎、苦 樂、生死等對身心引起的不同感受完全消失,這種境界便是佛的「平等性智」。平等性智人格化的佛稱「寶生佛」。眾生的苦是一種苦的感受,無苦的感受就是樂。 生命最寶貴的是快樂,這種智慧境中,苦樂平等,無樂無苦,故稱「平等智」為「寶生佛」。

  「想蘊」是一種能分辨事物具體形象、標誌, 判斷事物性質的認識功能。由眾生的想蘊將各種事物分成可愛的、可恨的和中性的,然後愛其所愛,恨其所恨。無端生愛恨,由愛恨引起各種造業行為。眾生的這種 分辨功能,受眾多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不符合客觀事物真相的妄想妄執佔主要地位。如果沒有妄想妄執,就不會產生愛恨煩惱。克服煩惱,首先 要斷除妄心妄執,其根源就在這裡。經過淨化,在成佛時,這種想蘊就化為「妙觀察智」。妙觀察智的人格化的佛是阿彌陀佛,譯義為「無量光」。無量光佛所代表 的妙觀察智,實質上就是遍知一切的事相智。「無量光」就代表遍及十方萬物的妙智慧。

  「行蘊」是色、受、想、識「四蘊」範圍以外一切 心理活動的總稱。行蘊有與心識有關的相應性行蘊和與心識無關的不相應行蘊(詳見《俱舍論》)。行蘊經過淨化,到成佛時轉化為「成所作智」或叫「作事智」。 其人格化的佛為「諸事成就佛」或「不空成就佛」。因「行蘊」直接與行為動作有關,所以其轉化之智能稱做「作事智」。

  「識蘊」是諸識 的總合識蘊合也包括五官之識,但官識與色體轉化為圓鏡智,所以這裡所說的「識蘊」是指第六識心識。「心識」的「心」並不是五臟中的「心臟」,「心識」的根 也不是「肉團心」。眼識從眼根生,耳識從耳根生等等,前五識的物質載體是各自的「根」,第六識心識無固定的物質載體「根」,是「依前五種識而生」(《俱舍 論》),就是關於色的心識依眼識而生,關於聲的心識依耳識而生等等,依此類推。心識對色聲香味觸的認識,要靠眼識、耳識等等的媒介,不能直接感受外境。心 識有直覺和思維兩種功能。平常的心識直覺往往與思維混在一起很難辨認。只有內向直覺和定境直覺比較好辨認。比如眼見一熟人,眼識只能反映其人的體形、相 貌、服飾,沒有識別判斷的功能。想起名稱,辨認出是誰,那是心識的作用。「心識」是諸齊全的源泉、核心、主體,所以,此「心」字應解作「中心」之義。心識 經過淨化,至成佛時轉化為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智實際上就是如理智、見性智。「法界體性」就是「空性」。法界體性智的人格化的佛便是「阿趨佛」,即不動金 剛。

  五智中的圓鏡智可以包括佛的色身(因為佛的色身非真色,是智慧所化色),法界體性智可以包括無為自性身。因此,可以說「五智」包 括佛的色、法二身和如理、如量兩種根本智慧。(信息來源:香港寶蓮禪寺)

 

附錄(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八識轉五智:顯教轉八識而成就四智,以立為究竟之報身如來。密教於此加第九識所轉之法界體性智而為五智,以為金剛界智法身之大日如來:一、法界體性智,是轉 奄摩羅識所得。法界有差別之義,諸法差別,其數過於塵沙,是為法界。法界體性即六大也。大日住於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名為法界體性智,主方便究竟之德。二、 大圓鏡智,是轉阿賴耶識所得。顯現法界之萬象,如大圓鏡之智也。三、平等性智,是轉末那識所得。成諸法平等作用之智也。四、妙觀察智,是轉意識所得。分別 好妙諸法而觀察眾機,說法斷疑之智也。五、成所作智,是轉眼等之五識所得。成就自利利他妙業之智也。此五智雖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為引攝眾生,自本體出生 四方之四智四佛,此時法界體性智住於本位,而為中央之大日如來。由大圓鏡智而成東方之阿閦如來,主發菩提心之德。由平等 性智而成南方之寶生如來,主修行之德。由妙觀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彌陀如來,主成菩提之德。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之不空成就如來,主入涅槃之德。由此五智成為體 相二大。蓋法界體性智之大日為六大,是體大也,四方之四佛為其所出之別德,則是四曼之相大也。即大圓鏡智之阿閦,為大曼荼羅 身。平等性智之寶 生,為三昧耶(譯平等)曼荼羅身。妙觀察智之彌陀,為法曼荼羅身。成所作智之不空成就,為羯磨(譯作業)曼荼羅身。理智不二,故此五智五佛,即胎藏界地水 火風空之五大也。其分配有二樣。見五 大條。此有通別二門,今依別門也,若依通門,則五智直為五智,五如來直為五如來,教觀大綱曰:「慈覺云:真言天台立五智者,法界體性智緣中道遮照 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