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摘要重點:


1. Page.63 / Line.6 幻相的基本特質是迷惑,當我們了知這僅是幻相時,幻相馬上就變得更易著手。

2. 我們有一個安住自性上的方法;可以不被 “在對客體的迷戀” 上所困。我們不但能自由自在,也可在日常生活中不迷失。

3. 菩提心的基礎是放鬆:沒有放鬆或靜定,就沒有自在感可言;沒有自在感,就沒有喜悅。

4. 自他交換的修行:一但我們自己能夠自在,就有一定的歡喜和喜悅生起。我們就能分享,將我們的安樂送給他人;並將其痛苦由自己承受,如果是迷惑或不自在的話,哪有快樂可以分享。

5. 修道者於內在應該更柔和,假使在修行中感覺到內在變得更緊繃,就應該休息一下了。

6. 當我們完全不意識到自己,徹底被外在事務所佔據和忙碌著,這個心根本不了解自己,那麼就需要止了。

7. 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8. 學習如何讓念頭自由來去而不執著,;對凡事的覺性,都需要維持在其本然的狀態,住於本性,是覺知的、不散亂的,就能注意到身體、知覺和心裡的活動。

9. 當這個覺性越來越穩定、微細和細緻時,就能越增長,那就會是本覺;但為了讓本覺出現,對執著或攀緣必須屏除就是所謂「無修不放逸」

10. 無所依的止來指認我們「是什麼持續地帶走我的注意力?當念頭或情緒生起時,馬上被吸進去。」

11. 止是調伏自心之法,即使是馴象師也要調伏自心,是不是還在二元分別之中,觀看者並未消融、解脫、依舊看著。

 

【討論問題】

1. 在修學的過程中是不是都有明天再說的時候?如果是應該怎麼辦?(請大家踴躍分享回饋)

2. 照 Page.62 / Line.8 說的:介於凡是都照固定行程的習性并因而認定事情就會按時發生,是不是也是一種輪迴呢?若改變它是不是就超脫這個輪迴?

3. Page.64 / Line.9 大樂、清明、無念所代表的真正涵義為何?煩請老師詳細說明!

4. 從 P64~67 根據文章中所闡述心與腦及意識與經驗等等的面向,除了意識形態去思考以外,還有更好的方法嗎?無論是否有關修行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