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文 / 讀書會摘錄


觀一:若釋迦摩尼佛將六年的苦行拿掉,他是否仍可以成佛?

自然:還是要知道那個苦!

杜老爺:可是密勒日巴也是修苦行,但沒聽說過他有修回來耶!其實修不修苦行沒差,喜歡哪個就修哪個吧?!

華東藏:那可不可以一直不要修苦行呢?

杜老爺:彌勒菩薩不就這樣嗎?

華東藏:所以大家是不是都覺得沒有一定怎麼樣才能達到解脫境界?那是不是坐在這裡吃吃水果就可以解脫?那問題是出在哪呢?大家都認為好像沒有非得必要的,但對於不同個性的人,某一段歷程卻是重要的。那要成就最高的智慧到底該怎麼做呢?

華東藏: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很值得多看幾遍!他是一個西藏的修行者,他家的家產在他父親過世後,被叔叔伯伯們全都侵占光,家道中落,媽媽跟妹妹還有他很可憐跟落魄、衣不蔽體。他媽媽將剩餘的錢全都換成食糧,要他去學世界上最毒的咒術,回來咒死他的叔叔伯伯們!以一個非常大的憎恨心,要他幫她完成這個心願。他果然不負所託,學成回來殺了很多村子的人!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開心,反而覺得有種恐懼感!直到接觸佛法之後,才知道雖然這是他認為很正確的報復,但也因此讓他背負了很多惡業,就開始學習正法。當時,他師父給他很多苦行,師母很捨不得他,覺得師父好像對他特別壞,有一次就用謀略讓他不受苦,師父知道了很生氣的說:原本這次之後,他的罪就全清了!這麼做反而害他要多受好幾年的苦!這些苦是要消滅他的罪業的!這兩個例子似乎又告訴我們,苦行似乎是有磨練心智,消除罪業的積極意義存在,要吃苦才能幫助我們智慧的開展!

※ 小結:  

    1. 不一定怎樣的行為才能讓我們真正的解脫。

    2. 似乎我們要吃苦才能夠了解解脫的本質跟生命的真意。


華東藏:從以上兩點來說,要求得無上的幸福,真正解脫快樂,哪些是一定要做的必備條件呢?

觀一:要覺察!人格是我們跟社會溝通的必備產物,但很多宗教及倫理規範會要求改變,認為這是不好的,要去逆它!但真我對人格而言是一個觀察者的角色,要透過它不斷的去內觀與觀外境,所以我覺得是必備的條件!

華東藏:覺察就是跟我們剛剛談的敏感度要提升有關,因為關係、物慾污染了我們最單純的覺知!就像小朋友,對於游來游去的魚都會感到非常有趣!可是對我們而言,那不過就是一條魚。嚴重一點的,連小朋友說:「叔叔,那個魚快要死掉了耶!」,都會說:「那魚本來就會死!」。因為看過太多事情,到後來一切都已經無感了!這就是敏感度下降、遲鈍,人很容易因為受的苦,將敏感度往下調降,很多事都變得不重要。

華東藏:很多人因為吃苦而敏感度下降,因為變得憂鬱。舉例:在市場賣東西被人欺負了,一開始會覺得「為什麼人性會這麼差?為何要這樣互相逼迫?」。但被欺負久了,會開始想「我應該要堅強!」等等……,甚至到後來會「仿同作用」,也變成這樣的一個人,為了維護他自己的勢力。所以敏感度是有可能因為我們的需求,為了達到某種目標而降低的!就像我們拿針一直刺同樣的地方,刺久了它一定要麻痺的,要不然會一直不舒服,所以不無感也不行!同樣的,我們的心智很容易我們本身在受苦的過程變得麻痺。就像Amy對別人的苦很敏感,但對自己的就麻痺了!

Amy:像賣蘋果的,就容易覺得蘋果不好吃!

華東藏:繼續討論問題,在成佛之前得要經歷什麼事情?苦行嗎?還是快樂放蕩的生活?還是不跟其他人接觸、常伴清風古佛的日子?是每個人都需要嗎?

自然:都有吧!也要看因緣、智慧吧!麻痺久了,是否想要改變,若改變那就有機會!

華東藏:會想改變應該是麻痺的不夠深,因為若真的麻痺,就會適應這狀況了!會想改變,一定是說「我為什麼被刺到這麼痛?」恢復了覺知,覺得這個真是痛苦,再也不想這麼做時,所產生的行為才是最真切的!否則在發願的過程就會發很漂亮的願,但卻跟我們八竿子打不著。

自然:這是講生命的價值跟意義!

華東藏:一個媽媽,辛苦把小孩子拉拔長大,但孩子長大後卻只理太太而不理媽媽,媽媽就會開始想「我這輩子都是為了孩子在努力,但現在孩子好像已經不是我的了!努力是為了什麼?」,就會開始去找生命的意義,開始去找的同時也表示認為過去的生命是比較沒意義的、是放錯目標的!也意味著:目標不能夠滿足妳!所以基本上的初發心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去發展的。也許沒有一直想要回報什麼,或不一定要什麼實質上的回饋,但至少要同等的、有心的,後來卻發現並沒有,就覺得過去的投資好像放錯地方、血本無歸。基本上還是在於希望「有所回饋的心」上。

自然:這個心應該還是要放下!才能夠改變。

華東藏:那如果放下,還會有動機嗎?

自然:動機應該要改成如何「成就佛道」、如何「解脫」上面。

華東藏:所以你的動機是「我要去解脫我的痛苦」,是嗎?

自然:解脫這個苦之後覺得快樂、安祥、平安、無罣礙!以前也許會以這種觀念,會覺得結婚生子,這算是一種投資,老了之後就會很安全,可以翹二郎腿享清福。等你知道生命的價值跟意義之後,就會反觀自己這一生來這裡是做什麼?走了以後又是什麼?若是對孩子的話,以前會當成是責任,我自己對家族及孩子的是完全無所求的。來人間一趟,至少知道人生是有苦的!把這些都當成是來渡我自己的。我常常在想,談成佛,若我們活著都不能解脫,又如何在死後就突然得到解脫呢?所以才會去尋找。

華東藏:剛有提到一個重點:苦樂感受主要是由自心而發。會覺得老天爺為何這麼不公平?為何先生跟小孩對我不夠好?痛苦的來源好像都是源自別人,但仔細去想似乎痛苦是從自己的心所升起的感受,怎樣去解釋它就造成怎麼感受。若擒賊要擒王,造成苦樂感受不是在外界,而是由我們的「心」,那如何去清楚看我們的心,為何會升起這樣的苦樂感受,是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華東藏:若我有一天窮到淪為乞丐,一定會心想「我以前是林醫師耶!現在淪落到變成乞丐,還遇到以前的病人來施捨給我,真是羞死人了!好痛苦」,但也可能這麼想「這是我以前種的善因,今天病人看到我還願意給我五元、十元,就覺得很開心。沒辦法,今日命運落魄至此,還有人願意伸出手幫助我,真好!」不同的想法導致不同結果,心像是魔法師,境遇相同,卻一個像在天堂、一個像在地獄。這也是為何我們老是提到自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