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讀書會摘錄
 

  空城計:這裡面在談的,主要是重新讓大家去看,到底該怎麼看待,吾人學習佛法,到底是把佛法當作過得不好再來念個經、求菩薩履行願望(很多人好像是這樣),這樣的心態(此一結果也僅會如作者所說「是可以這樣,但這樣只是給你放鬆、好一點」);或是說,我們要如作者說的另一種心態「其實應該可以做得更好一點」。仔細去看此書,講很多內容,讓我們對自己目前生活中、學佛過程中的一些習性或行為,有重新檢視它的機會,書中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方法。我想,佛法日服量的意思,是作者用反面的意思,在告訴讀者說「佛法不是一種日服的觀念」,而佛法,其實應是遍滿你的生活,而非日服方式來修行。

  AMY:一開始詫異此篇為何用此標題來下?

  華東藏:其實就像空城計所講的意思,西藏有一些年輕仁波切,會用比較輕鬆,貼近生活的方式去做佛法的闡述,尤其在對歐美國家(英語系),仁波切們為了要讓沒有東方哲學意識的這些人能了解東方哲學是什麼,所以就會用一些西方人比較熟悉的字眼,像比如另外有位仁波切說「無常是沒有保存期限的」,解釋此無常,不是我們可以保存3~5年不壞,而是無常什時要來、隨它要來就來。所以,佛法其實也不是一種葯,讓你去日服,你的身體就會好,可是很多人用這樣的方式在學習佛法,就好像亮光劑,當我們生活開始氣不對了、事不順了,趕快就念念經咒 來應對。

  AMY:第22頁,談到「誰會知道你是否在愚弄自己」。想起最近的某些感覺,覺得很多道理,好像過去也都看過,爲什麼會覺得好像那個是自己已經做到的,可是卻是比較浮誇的,我想,這是因內心是不夠誠實的;因此,現在比較會覺得,應從不同角度去看,對這個觀念,就比較能透徹一點。就像文中所談業力,「因為業力是你所有行為和動念的自然結果,不管其他人知道你的行為與否,根本沒關係」,這讓我體會到,就有如老師曾說的「外境只是牽引你內心的種子發芽而已」,其實,外境是沒關係的,又呼應另一句「境界無好醜,好醜起於自己的心」;所以,因為這一點,又讓自己更深入了解,業力本身的問題、與碰到外境時自己內心的反應。

  AMY:體會到這些後,最近當有碰到一點情緒的時候,我感覺很快就過了;稍微想一下,轉一下,情緒就跑掉了,不似以前會有延續現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