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讀書會摘錄


  AMY:關於第23頁,提到空性與悲心無別,所以這應是合而唯一的

  華東藏:他其實是同一種東西,我曾問過一個修行很久的師姐一個問題,我問她「慈悲心要怎麼持續」,比如說,你覺得對人家好是對的,我希望對大家好、對家人好,但我總有考驗時,總有心煩時;像我有次看病看得很累,就發現那個慈悲心,好像慢慢被磨滅了,所以那時候,當你看到一些人性特質,就會很討厭,比如像一些錙銖必較、對別人不好、很沒禮貌的人。你會疑惑為什麼還要對他生起慈悲心,因為明明是很不好的人,應該是生起懲罰心才對啊!但是,在修行菩薩行的過程之中,你必須要學習慈悲,因為你要與樂拔苦,所以,究竟應該如何持續之呢?

  AMY:應是轉變為悲憫之心。

  華東藏:這是一個蠻好的轉法,像AMY剛講到的慈悲跟悲憫,大家聽得出來其中的差異嗎?

  覺勇:好像一種憐憫之心。

  華東藏:我講一個例子,比如一個人,老是來跟你要東西,他很自私,而你剛開始會想「我慈悲一點,好吧,我不在乎,那沒關係,你喜歡就拿去」。但當他不斷的要,你就會對這種貪心起了一種抱怨「我給你這麼多,你還不夠,到底要怎樣你才能滿足」,這時候的慈悲心就有了界線,因為你覺得,對方的狀況已經貪心過頭了。我如果再繼續對你慈悲,根本就是對我的殘忍嘛,也可能是對你的殘忍嘛,所以那時候,你的慈悲心就生不起來了,所以就要轉為悲憫。悲憫也就是覺得「這人怎麼這麼可憐,被他的貪欲束縛的這麼重」,於是,你就會覺得這人真的很可憐、很愚痴,因為他這樣不斷的要,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所以你就會看到,對方的可憐之處;因此,即使他行為很可惡,你還是可以看到他的可憐之處,而你的慈悲心,就可以再繼續下去。

  華東藏:像之前我的一位朋友,是音樂老師,聘請了另一個老師來到他的教室服務,但這個老師非常強勢,而且不尊重老闆,進而把我的朋友激怒,激怒以後,兩個人關係破裂,於是,這個人就不來上課了;像這樣的事情,在工作上、家庭中,都可能碰到,遇到這種不可理諭的人,最後通常都是決裂一途;但是,某次有機會,我跟這位朋友聊起這位強勢的老師時,我的朋友跟我大吐苦水「跟這位老師相處,我真的覺得很不舒服,因為他非常強勢、蠻傲不講理」;我聽得他如此說,就回了他一句話「你跟這人相處,就這麼五分鐘,你就這麼不舒服,但對方是時時刻刻跟自己這樣相處,也就是說,對方是時時刻刻覺得不舒服」。因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一個強勢的人,應是隨時覺得「大家都對他不夠尊重、不夠好,這些東西都不合理」,於是他每天都處在這種跟人家衝突的狀況裡,而你不過只跟他衝突了5分鐘,你就那麼痛苦。所以,你要憐憫他,憐憫他一輩子都生活在這種痛苦裡,當你起了這樣憐憫之心的時候,你就會對這種不可理諭的人,多了一份耐心、多了一份愛心;這也就是剛剛師姐講的慈悲憐憫、悲憫之間,所存在的細微不同處。

  華東藏:至於空性跟悲心無別,則是更高的境界,這是在說明「你會慈悲,是因為它是空性的體現」,而此一空性的體現,是不假造作的,也就是說,我並不是刻意要對你好,也不是為了要訓練自己,讓自己愈來愈成熟,我才去對你好的,而是「自然而然想這麼做」,這個這麼做,不是意根所發出來,而是空性本身的特質。這種狀況,是知道 對方是處在一個沒有解脫的狀況,而此時假設我證悟了這份空性,我就是處在解脫的狀況,是故,當一個解脫的人看到一個未解脫的人,自然而然會希望、祈願對方解脫,這就是從空性之中流露出來的悲心。因此,我不是為了你尊敬我,我才對你慈悲,也根本不用轉化的方法,而是非常自然,而且完全不花力氣;是以,其實當你證悟一分的解脫,你就會多一分的悲心,而這個慈悲心,是不會斷絕的,他跟造作出來的菩提心,是截然不同品質的東西。

  空城計:所以說,如果是已經証得空性的人,就不需要持續發慈悲心了。

  華東藏:沒錯,在空性之中呢,你不會有這樣的困惑,因為你已經解脫了,但是,當你某天一旦發現,自己無法繼續發慈悲心,也就代表著你未處在解脫的狀態。當你今天沒解脫,你怎麼去幫助人家解脫,當自己就身處在執著裡面,怎麼幫人解脫。所以你要解脫別人之前,要流露出悲心之前,自己得先証悟空性。當然,我們講證悟空性,可能是一個很大的目標,或許可比喻成自身對此問題的解脫,比如夫妻兩人爭吵,我已經對我們夫妻關係的這個問題解脫了,所以我就可以好好的來幫助你(另一半),用我的慈悲心來幫助你、解脫你現在的困惑,但是,若我對夫妻的這個關係、這個問題,我自己都還未解脫,我卻說「我發慈悲心來對你」,這就變成癡人說夢、因為那是不可能的。

  觀一:沒有拘束的時候,才能夠有智慧產生

  華東藏:我們很多時候的悲心品質,其實是來自於我的想法我可憐他,或是我覺得他很痛苦,其實,對方可能不痛苦啊!一個造惡的人,他可能不會覺得自己痛苦,可是你卻可能自己去創造一個假象「我感覺他可能會很痛苦」或「我假設他將來會很痛苦」,所以你去阻絕他做這樣的事情,所以你本身是有一個「未解脫的束縛存在的」,你認為社會一定要怎麼樣,人一定要怎樣,所以你自己本身就在一個充滿教條跟束縛的環境裡面生活,你的慈悲心就會相當有限,而且充滿個人的主觀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