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讀書會摘錄

 

空城計:接下來我想要請教Amy師姐,她在部落格有貼一篇文章,文章內容是了凡四訓一書中的袁了凡,他在與一位禪師對坐三天心中不起一念,妳認為這是蠢修還是無所依之止?

Amy師姐:他好像沒有蠢修也沒有依止。

空城計:那您認為他是在什麼樣的一個狀態?

Amy師姐:我只知道他體悟到他的生死、他的命運的定數,已經好像被定好了,連念頭都不用去想了。

空城計:所以他進入一種完全空的狀態?無念狀態?

Amy師姐:可是他三天三夜都可以這樣。

空城計:對!他三天三夜都可以這樣,就我們老和尚說的空心的活人嘛!那您覺得這樣的狀態是好的嗎?了凡四訓我看過一點點,據我所知當時了凡居士能夠三天三夜無念,是因為他認為這世界上一切事情有其定數,既然這一切都是定數那就什麼事情都不用想了,無論我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世界一切都不會改變,所以他才能夠與禪師對坐三天三夜不起一念,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最後禪師知道時有說他這樣的心態是錯誤的。

Amy師姐:凡夫一個。

空城計:對!就跟樹有什麼不一樣!所以我想要請問大家,像這樣的三天三夜不起一念是否能夠像老師所說的一樣,真正止息煩惱嗎?我認為他這樣三天三夜不起一念相對是容易的,如果今天是身處地獄中還能三天三夜不起一念,那真的就很厲害了,不過即使如此,對我們來說,了凡居士那時能夠三天三夜不起一念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我個人認為在一個靜止狀態中不起一念是較初淺的定,我想聽聽看大家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

常不輕:像老師所說的,今天我們人會有目標,一定是會有生活動力,那了凡居士是因為沒有了生活目標與動力,所以他的心態就是我就吃飽等死就好了,反正我就張口飯來、伸手財來,我根本不用那麼努力,他的心態就是這樣子,所以說因為有這樣的情形下,所以他根本是什麼事都不用求了,他就三天三夜跟師父對坐相看兩不厭,這樣就好了啊!

Amy師姐:這跟蠢修真的一樣耶!

常不輕:對啊!

空城計:這跟老師剛才所說的是不是很像,當時的他執空見。

華東藏:你們有沒有覺得,為什麼常不輕講得那麼興奮,你們有沒有發現常不輕音量提高了?有觀察到了嗎?(大家都說有。)那你們覺得為什麼他音量提高了?

空城計:他好像蠻羨慕的。

華東藏:因為他不是這樣的人,為什麼他這麼好命,我就沒這麼好命!所以你們要去覺察他的需求,為什麼對這件事情那麼義憤填膺。

空城計:我特別提出來了凡居士這件事情,是因為我記得了凡居士當時是因為有人跟他說功名已定,他努力也是考到那個功名,他不努力也是發生那件事情。不過大家千萬不要誤會,那就不要看了凡四訓這文章,了凡四訓一文後面有其更深之涵意,師姐在部落格中所提到這段三天三夜不起一念應該是比較落入空見的狀態,我們不要稱之為蠢修,但他那時應該是落入空見的,不知道我們談到此大家是否有共同的看法?還是有人有不一樣的看法?若有我們就繼續討論,不然我們就要停止蠢修之討論,進入下一段主題之討論。

華東藏:如果以這樣的定義,他(了凡居士)的狀況跟蠢修所講的內容是很類似啦!但是就是沒那裡蠢,因為袁居士他是一個相當有自制力的人,他本身雖然是進入一個無心或遺忘的一個狀態,但是他心裡面卻沒有特別想要放棄現有的一切,所以他在那個狀態裡面,他也沒有陷入一個昏沈或調局的現象,他就是整個偏入空的想法。其實你會發現蠢修、有所依之止跟無所依之止,本身袁居士的蠢修已經到無所依之止的一個定境了,它也是空,他沒有依止任何的東西,他也是沒有任何的心念他才能坐三天三夜啊!所以和尚本來認為他的定境非常高,結果問他為什麼能夠這樣,原來他就是吃飽等死這樣子,和尚就覺得原來還是凡夫一個,本來和尚是大為讚嘆袁居士能夠三天三夜不起一念,一定到達等持菩薩那個境界了,那為什麼後來給他的評價就是凡夫一個?那就是有體察到本覺還是沒有?所以有所依之止它是知道有一個本覺,然後想要去依止那個本覺,那無所依之止是知道有本覺,但是它知道本覺是不能夠去依止的,所以才叫無所依啊!一個是以為本覺可以依止,一個是本覺不可以依止,所以三種狀態你都可以達到很深的定,蠢修也可以非常的定,但是蠢修本身是根本不知道有本覺的存在,所以說是凡夫一個,因為他沒有重了解本覺的因,所以他也不會得到證悟到了解本覺的果,所以說是凡夫!就是他沒有真正悟到那個諸佛菩薩悟到的那個境界,所以他還是身處在人道之中不能解脫,所以蠢修、有所依之止跟無所依之止都可以到達一個非常深的一個定境,但是它們的結果卻是完全不同。

華東藏:蠢修的結果就是它有一個不畏懼、不希望的一個定力,這個定力可以讓他在遇到任何狀況時止心如水,然後做事情也可以很直接認真去做,因為他覺得定數,我該做官我就做官,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所以他的定也是有力量的,他沒有任何雜念,然後有所依之止也可以到一個很深很深的一個定,但是心裡覺得說我還需要依賴一個東西,來讓我的止能夠有力量,那只要這個東西你把它動搖或拿掉之後,他的止就不見了,那無所依之止就更進一步知道它本質是空性,空性怎麼樣去依賴?所以他會知道原來空性是不能依賴的,那在空性不能依賴這樣的慧觀中去做一個止的狀態,所以三種其實是對本覺的了解程度不同,然後下去練習止,但三種其實定境都可以很深。

Amy師姐:老師,那佛是否連無所依之止都要捨嗎?

華東藏:是啊!所以止是一種技術,你們要了解止觀的止是一種練習可以得到的技術,比如說你要去上台演講的時候,一般人開始會緊張,然後老師就教你說:「你就只看前面的某一根麥克風或你看著地上或怎麼樣,讓自己的心念可以專注地依靠在某個地方來做依止,這個時候你會渾然忘記自己的緊張,希望跟恐懼也會不見,這時候你就可以開始表達自己想說的東西,那無所依之止就有點像說,演講的時候我很緊張,因為我只看到我自己本身,怕我自己表現不好,內心是很紛亂的,那有所依之止是心已經定在一個地方上了,那無所依之止則是心沒有定在一個特定的地方上,我可以一下定在你的臉,一下定在阿城的臉,一下定在這整場的群眾之中,我的客體可以一直不斷的變,所以你不用去依止特定的人事物來維持你的穩定,即使今天沒有觀眾你也是很穩定,所以不管是一個人、十個人、一百個人、一萬人的演講,對你來說都是一樣的,這就叫無所依之止,所以你發現人的定力是可以去訓練的,所以它是一種技術。那既然是技術就要勤加練習,你才會愈來愈熟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