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整理 / AMY


壹. 心性的樣貌


1.從我們分別心的狀態之中,必須實際體驗心性是如何由體性、自性和能力所組成。P.163L10

2.分別心需要知道自己的本性,認出自身的身分。當我們認出心性時,體驗到心性是自然俱在,而非透過概念捏造的某個東西。心性僅是本來如是的某個東西。和自然俱在的空性同時,還有一種清醒的感覺。這可能不會持續太久;可能相當短暫,但是心性是自然空與明的。以佛法的用語來說,稱作「無生本性,其明智無礙,故能示現為無數經驗」。P.164L12

3.本覺是完全離於概念性心態的,只要有在當下或想到過去未來的想法,那就不是真的本覺而仍然混雜著概念性心態的想法。P.165L14

4.本覺像是一個天生的秘密,一旦這個秘密之門藉由知曉與應用關鍵而開啟時,我們就了知本覺就在那裡,完全可及且在當下--當然這是一直俱在的P.166L4

5.本覺是一種清醒、在場、清晰、明亮、活生生的感覺,不是被造出來的,不是我們的創造物,它僅是我們自心的本性。複習P.159L4

6.我自己發現一個方法,來確定你是否在本覺的狀態中:天空般的本質,光芒的本性,毫無阻礙的慈悲能量之現前,五種智慧,及其開放、準確、廣袤、明辨及自然的成就。----摘錄自西藏生死書P487---

7.知曉歸入何處?緩慢、廣大、漸進、無限遍滿,知曉本身就是空性的一切,主動且謙卑的全然接受。---課堂筆記-華東藏老師---

 

貳. 體驗本覺的四種歩驟:注視、見、任其自然和解脫。P168-175


一.【注視】是法門:

 

1.是一種想要見到某個東西的心態,一個見的嘗試。那是注視的作用、工作、責任,去試著見到。

2.你必須在某個時刻將注視放掉。另一方面,在一開始是不可能見到的,除非你先利用注視。

 

二. 【見】是本然狀態:

 

1. 在當中見不是一個二元的主體看著某個客體,而是就本知的自明而言的一種自知。

2. 就像大圓滿的見不是一個概念的狀態,修也不是一個概念的行為。修不是做。見和修不是兩個分開的事:不管是怎樣的觀點,都必須是修學。當見離於概念性心態時,便是修。

3. 本覺是同時見到體性空自性明能力無礙不是一個接著一個地認出這三者被你僅僅注視所見到僅是見你需要任其自然。


三. 【任其自然】:

 

1.修指的是讓見的相續能夠存在,這也叫做任其自然。

2.任何所見是見的事物,僅是任其如此。你僅是見到了見、一種離於主體與客體的見、一種沒有任何所有者的見;你僅是處在一種沒有任何心念所作的狀態中。這叫做相續,是一個極為珍貴的詞語--不失去三摩地的相續。

3.在此任其自然指的是,知道如何以離於希望和恐懼的方式自處;換句話說,當認出心性時,我們僅是讓見任其自然,不要試著去修正或矯正它。確實知道如何以正確的方式任其自然,然後以此來修學,就叫做修,是見、修、行中的第二部份。修在此是維持見的相續,其目的是要保任見。

 

四. 【解脫】:


1.開始時,本覺的覺醒狀態就像是個嬰孩。慢慢地,當我們修學得越來越多,這個本覺的狀態就會開始分辨。本覺變得更清楚什麼是什麼。什麼是心的概念性狀態和什麼是本覺,對我們來說變得更加明顯。到了某個程度,有時心的概念性時刻,會自行轉為本覺的狀態。它不會真的有立足點,它不會真的有機會製造傷害。兩個叫做力和幻化的面向開始出現,這是好時機開始的時候---真的。焦慮、擔憂和畏怯成為過去式,你覺得海闊天空,你覺得自己不管發生什麼事都可以適應,任何事情,不會被困住,因為你清楚地知道那是什麼,相對於執著,你不會被困住,也不會執著。

2.在這個階段,你覺得出離、覺得慈悲、覺得充滿洞見。各種感覺伴隨而來;它們不是憂鬱的感覺,是不黏著的感覺。

3.一切有益的功德皆從本覺顯現。真正的和本覺連結,是知一解全。

 

叁. 要訣:不散逸的無修P171

 

1.將這兩個字彙結合在一起,指的是在同一時間內既不散逸也非概念,這就是需要用來粉碎概念之心的那種榔頭。止是一種不散逸的方法,但因為就禪修的觀點而言,涉及了作意,因此是概念性的。止指的是概念上試著去進入、或培養一種不散逸的狀態。這是試著要保持警覺的活動,試著要對某物保持正念,藉此來培養不散逸的狀態。止是禪修的行為,在此特定脈絡下,觀的修學指的較是在指認後所發生之事。

2.讓任何自然之物如是,不要以任何方式去修正或矯正;讓這個指認的相續能夠沒有希望、沒有恐懼、沒有試著要做任何事地延續著。在一開始,這不一定能持續很久。

3.一再地見到見並不夠,得成為相續的延續。這就是大圓滿的整個重點所在。

 

肆. 問答


一. 問:經驗到心性,引起恐懼..?

答:

1.只是經驗和認出心性本身,從不會有危險。

2.是關於經驗的念頭之網,才會導致問題,而不是經驗本身。

3.假如我們保持著如同天空一般高的見,同時對我們的行為誠懇以對,謹慎觀察,如麥粉一般細緻,那根本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二.問:本覺狀態與模仿之間的差別.. ?

答:

1.檢查一下是否有任何的執著,抓住某種東西的任何感覺。

2.無論如何皆不住,但卻俱現於一切。

 

三.問:修持前行的理由?

答:

1.給概念之心一個重擊。

2.讓我們有一點機會處在本覺狀態中。

3.前行的修學製造了無量的福德,福德就是讓一切恰到好處;善業恰如其分地為你安排了這一切的境遇。

4.減低煩惱濃度。

 

四. 問:分心的問題.. ?

答:

1.你需要同時放下念頭是客體、觀看者是主體這兩者。同時鬆開這兩者。當一個念頭將要形成時,伴隨的是對念頭將要形成的注意,看似是一個主體對客體的關係,這兩者必須一起被鬆開。

 

五. 問:無明的兩個面向.. ?

答:

1.俱生無明是概念性心態,非常微細,你幾乎可以稱為本能,雖然不盡然是無意識的,但更像是事後不曾知覺。經由習氣一再重演的事。

2.俱生無明像小偷,你沒注意到東西不見了。概念化的無明比較像強盜,強行取走

3.有時發現無計可施,不管試著清楚、敏銳、明智,就是不管用,這時我們需要修行而不是單單地用心。

4.真誠的祈請、觀想、念誦、修前行、點燈等…

  

P.S.請同學將章節中有疑問的地方PO出來,註明頁次、行數及問題,將彙整課堂中進行討論。感恩!

 

【問題討論】

1. 討論本課程彙整的問題。

2. 分享自己覺察到過去錯誤觀念及個性的盲點。

3. 分享以自身生活過程經驗到瞥見心性的體會。〈對生命或整個人生的轉折…〉

4. 每天自己如何練習止觀?

5. 分享在人事物中不圓滿之處,是否已找到解脫的方法?

6. 什麼是真正的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