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空假中三觀
華東藏:天台宗智者大師,教我們一念三觀〈一念三千〉,這是大乘的觀。一念三觀指空、假、中三觀,一念三千指現在、過去、未來,時世間、器世間、情世間,都同時的觀。三千大千世界在你的一念之間,就完全觀盡了,所以是一種透徹的觀,很多人會把這個觀當做一種思惟,思惟是意識運作的一個方式,觀本身並非一種意識作用。剛開始先用意識的方式來嘗試觀,但慢慢要把意識放掉,只剩下觀而沒有意識的發用。這個觀是目擊者(Witness)而非觀察者(Observer)。
第一個觀念:假觀,是對於世間所有的種種都觀假,好像演戲一樣。當把這世間當做一場要好好演出的戲,自己就不會真的受委屈。像學生被老師罵,如果只是演好學生的角色,真正的你(本覺)是不會因被罵而受傷害的,就能把不好的經驗變成好的精進助力,這就是「逆增上緣」。婚姻也一樣,可以在挫折中學到精進成長的動力。但如果把婚姻看得這麼實有,就沒有轉圜的餘地!現在的人煩惱熾盛,修假觀容易契入,把它看假,一切就變得輕鬆多了。
華東藏:請問大家,人生真的有意義嗎?
華東藏:大部份人覺得,人生似乎有了意義,才覺得有滋味。其實人就像樹葉,從樹枝上長出來,翠綠一陣後就會慢慢變黃,之後落葉歸根,回歸腐爛的泥土,貢獻自己成為大地的一份滋養。
其實,生老病死的過程,也是自然循環的一部份。如果以這觀點,人生並沒有什麼特別意義。
就像我們看螞蟻的一生有意義嗎?它只是一個過程,如果以天神來看人,就像我們在看螞蟻一樣。
我們要了解生到此世間,只是一種果報的輪替,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是,如果這樣想,人生就會變的很灰暗、很悲情也很卑微。
如何在無意義的人生,讓它變得有意義?就是善用人生、善用智慧!這就是有意義的地方。於是,在世間我們也可以做有意義的事情,幫助大家活得更好。只是過程中,你一定要學會假觀,要不然會把這人世間的種種想得太實有了,就會落 入希望與恐懼的兩邊。
第二個:空觀。我們心裡有很多經驗和傷痕,會左右未來運作及行為的影響力。
佛教徒常說不受第二支箭之苦,過去傷害是第一支箭,其實後來這件事情沒有再發生,卻反覆拿過去那件事來刺傷自己,稱為第二支箭。所以人會活在記憶和陰影之下,沒有辦法解脫。
這時需修習空觀,要說空是空掉一切,不如說它是回到原點。
如果你唱一首歌,每個最後一個音把它放輕,它就會回到原來的音調強度。如果最後一個音很強,它就會越來越強,回復初心、回復初始的基調,再一次高潮,再回復到基調,有去有回運作就會順暢,不至於越演越烈。比如說人越活越悲情,人越來越慷慨激昂、事業心越來越強、欲望越來越大,這是因為沒回到那個基本的「初心」所造成的。
所以要學習空觀,把過去的傷痕和經驗在心裡空掉了,回到未受傷時的原點。空觀修習的好,每次認識的人再次重逢時,都是一個重新的認識,願意回到清空的狀態,其實跟每一個人相遇都會很有趣的。
第三是中觀,將外境和內事打成一片,狀態是與萬物融合為一,儒家說過不偏不倚謂之中,中本身就沒有到兩邊去,既不著有也不著空。
學習中觀,最難的是「無趣之趣」的觀法。好與壞都覺得無趣,我們在做事時就會不受好壞影響,在當下全然進入做事過程的趣味裡。同樣的問題是:人都因目的而產生動力,沒有目的如何產生動力?要做不做是兩邊,怎樣維持中間的心,在當下完成「無目標的動力」?這真的很難修,一般人連了解都很困難,何況親自去修正!所以可先從假觀做起,把假觀練純熟了,空觀與中觀就比較容易切入。
十二. 無目標的動力
沺兒:無目標的動力,好難體會喔!
華東藏:人總是有了目標才會有動力,假設你知道目標是假的,知到假那就接近沒有目標,那還是可以使用「向目標邁進的動力」去完成它,不是嗎?
比如許多人喜歡玩電動會打怪,打小怪打一打,最後有大魔王出現,把魔王打死就贏了,請問贏了獲得什麼?什麼都沒得到啊!那不是虛擬的目標,但許多人在這過程得到發洩,人生如果像打電動一樣,是值得奮鬥的,裡面可以盡全力學習各種技巧,但是知道打完是空的,對於得失就不會那麼起伏不安,這就接近無目標的動力。每個動力都是因應當下因緣流轉而出現的。
你們年輕人有很多的事要做,修假觀是很重要的方式,修假觀有什麼好處?我們都是派分身出來生活,被罵、衝突、吵架,都派分身出來,但是有一個慧觀的心,看著這種種情境。
小靈芝:一直修假觀,會不會太漠然?
華東藏:你把假觀當得太真,就會太漠然。因為你不夠投入在實際的生活,就會只有一個表情。而一個演員要懂得如何演出喜怒哀樂。假觀也是假的,它是對治我們太過執著的方法。過於執著於修行的相,也是一種執著。知假即離,離無所離,即是實相。
城亦城:小靈芝是觀假之後就不演,既然是假的,我就隨便演演就好了,因為不重要,演假戲但不真實。
華東藏:那這世界有哪些是真的,假設感情是假的,那事業是不是真的?如果不是,修行是不是真的?這是值得推敲的點。
用假觀一照,是無一不假,所以你的心識怎麼可能不在幻境裡面運作,不演也不行,所以幹嘛演的假假的。
華東藏:有的人沒目標就不會有動力,有目標的動力帶來希望與恐懼,沒目標的動力就會避免掉有目標的缺點,四念住裡的「觀受是苦」是一樣的道理,有追求就有苦樂受,當不預設目標時,你又可以活得很精彩,那就是無趣之趣。
城亦城:一般觀假會很偏頗去看,覺得不用認真演,觀假又要演得很真實,是要一點時間去揣摩。
華東藏:過去當醫生會想要逃避目前緊繃的工作狀態,後來發現逃無可逃,隨時到那裡人家都要找你看病,後來認命了,你就該扮演這個角色。
現在看病就不會覺得累,因不想逃就不會累,這很有趣不是嗎?不用逃,安住在當下,身體會累,心是不會累的。
而且也不會覺得無趣,看診6-7個小時,第一個病患到最後一個,品質是一樣的,因為我們沒有分出一個心識-我要或不要的渴求,只是因應當下的因緣流轉在動而已,這方式會讓你活得很省力又很精彩。
講道理好像很清楚很簡單,但實際要做就需要技術-要怎麼去調整去擁有這樣的能力。很多時候做不到是因為基礎功夫打得不好,基本的假觀沒有做好,每件事情都很重要,每件就都做不好,每件都有轉圜有安插,按部就班完成它,就不會把自己鎖死。
假觀在生活中隨時可以修,當老闆咆哮時、心情不好時,都可以修,不用遁逃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因為它是應對外境直接看假。
十三.心的寧靜,新的社會
徐獵人:看到很多不義的社會案件就會非常投入。會覺得社會怎麼會有這種人,應人人得而誅之,整個人情緒就會火起來。
華東藏:人的習性是這樣,剛開始可能只有小忽略或小討厭,經過幾輩子的滾雪球效應,換你想殺我,我想殺你,感情也是如此,有修行的人就會去想弭平,不要再冤冤相報。
那你覺得用這樣熱血男兒、義憤填膺的方式,去勸一個殺人犯「為什麼不好好的做人?」這樣的火爆情緒可以讓他對應到平靜嗎?
徐獵人:應該是不行。
華東藏:今天你是個勸架的人,就需要有和平的特質。使用高壓政策,他們可能表面平靜,但私底下還是無法弭平,所以想要教化人心的人,在憤怒之餘還要有平靜的特質。
試著把心鬆開一點,「怒氣」本身只是在找一個出口,並不是對事情作建設的解決。它反而會對不公義的事件加溫。
其實我們每個人對這社會都有責任,如果不斷在加溫,這世界上的衝突就會越演越烈,所有媒體,人性的處理方式,都在加重個人主義的上升,加重不平的鳴放,
其實更深入去看蘊涵的意義,一件事不是犯了錯懲處這樣事情就解決了,裡面還有更複雜人心的問題。像我們社會人心是非常浮動的,每件事都想找到公平的對待。因為人心這樣,事件就層出不窮,過於彰顯功利的部分,對待不圓滿就用錢來代替來彌補,所有傷害把它擴大,再化為實質上的擁有,可是這可以真正彌補空虛的心靈嗎?這社會強調了很多個人主義,每個人的權利要被重視,但是卻看不到人與人之間互相的尊重,強化了自己,就很難尊重別人。
假如這社會強調尊重別人、保護別人的隱私,我相信會比現在的狀況來的好,我們人也一樣,我們心能寧靜,週遭的人就會得到寧靜,慢慢影響層面就會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