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觀山月
p.269 有三種徵兆,顯示我們進步與否:虔誠心、悲心、和智力,這三者的出現,證明我們佛法修的不錯。
智力:我們對本初覺性,即是體性空、自性明和能力無礙的指認。
透過對這個覺性的指認和修學,虔誠心和悲欣以其自然的表達而顯現。
當我們徹底發產出智力時,虔誠心和悲心會自然地隨之而來,沒有真正的智力,是很難有真正的虔誠心和悲心的。
虔誠心
p.270 不只認出你自心的空性,也對解脫自私煩惱之繫縛獲得某種信心
你不排拒煩惱,煩惱也不會搶劫或從你那邊偷東西(解脫) → 獲得自信 → 平和、喜悅
p.271 虔誠心不是只是一個東西、一個單一的感覺,虔誠心是這些所有要素的總和。它主要是基於你自身的體驗,去欣賞並欣喜某個真正的事物。
悲心
p.274你注意到你的能力還沒有完全開展,但是你還是的想要幫助別人
悲心的氣氛,不一定會由某個特別的人物、基於特殊理由來主導,比較像就是悲心自身
p.275 基本的悲心是一種對自己的信心、對自己的欣喜、和喜歡他人的混合。他是對別人的關心,希望不再對他人轉身而去,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而是真心要別人快樂
智力
p.277不迷妄和清楚,以一種願意接納任何狀況而存在的氛圍,無論何時是這樣的話,就有一種解脫任何煩惱時刻的清明,那就是真正的智力
p.278 在道上的階段時,我們見到的體性空、自性明和無礙能力,這時我們了悟其為法身、報身和化身。這樣一來,我們覺醒成真正、究竟的證悟,為三身。獲得證悟表示基被完全了悟、徹底實現。在道上階段的迷惑遮蔽了基,但現在遮蔽完全被消除了。迷惑顯露為智慧,基被揭顯,這就是果。一旦你覺醒成真正、究竟的證悟,你不是只停在那裡----你為了眾生的利益又再度示現。從法身中示現報身;從報身中示現化身、無數無量,為了利益和指引各方向的眾生,永無止盡。
p. 282 即使萬物的身份和空性相同。在本覺的廣大之中,同一時間內,萬物也仍舊各自分明,保持其自身的個性。像是祖父讓每個人和睦相處,但同時小孩也能夠是個體,並表達自己。
法界體性智:讓萬物都以其體性合諧共處,如祖父的延展、其慷慨能夠包容整個家族。
平等性智:任被容納的事物,都和祖父完全和睦的事實。
妙觀察智:祖父不壓抑任何一人的個別特質。
成所做智:祖父的能力不被任何方式所限制,就像整個家族都遵照他的意願,去完成任何需要被完成的事……每件事都被自動地完成。
大圓鏡智:任何時刻、在任何情況下,祖父的本願都不會失去。沒有一個孫子是以任何方式被迷惑,他們也沒有忘記祖父主要的意願是什麼,你可以說他的氛圍滲透到孫子們所執行的每一項活動裡。不管發生什麼事,同時間內,基本性空的明性,永遠不會失去或被忘記
大樂:祖父自己也根本不會擔心在任何時刻所開展的任何事物,他知道只要他存在。在這個龐大、快樂的家族裡,就是和樂融融的。對任何所發生之事都完全自在。
p.285 我的人生:是一個概念、生滅的長線,這就是吾人所認定是一生的東西。但這全是消失、消失、消失的某個東西。
無形體性本身,是不受制於生和死的,它不是某個來來去去的東西,因此生和死只是和展現與消失有關的事物。
問題一:p.270沒有真正的智力,是很難有真正的虔誠心和悲心的。
這裡的智力和一般所謂的智力有什麼不同,又是怎麼和潛誠心和悲心有關的
問題二:p.271 虔誠心不是只是一個東西、一個單一的感覺,虔誠心是這些所有要素的總和。它主要是基於你自身的體驗,去欣賞並欣喜某個真正的事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