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整理∕Amy

 

一、所謂不執著的涵義中,有可能產生誤解的危險?  P345

1、不執著是佛教修行主要焦點的念頭,但可能變成一種對本覺的誤解。

2、‘執著無’的修行者,可能變得嚴厲、冷漠、乾枯、無汁、空洞,阻絕感覺的不執著狀態,誤以為了悟,且可能變得相當不負責和冷酷無情,非常僵硬,這是個危險。

3、可以尊重事物的運作和開展的方式,同時又認出其空性,沒有執著,你還是能讓萬物開展。

二、悲心自私與否,由何決定?  P345

1、悲心自私與否,由執著決定。

2、有些悲心看起來是不自私的,但實則不然。因為「慈悲的我」永遠都是自我,當自我消融時,真正的悲心才進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點。

3、本覺的覺醒狀態,體性是水晶般的清楚,充滿真正悲心的果汁,正是透過這種悲心的態度和世界產生聯繫。

三、如何體驗真正的悲心?  P346

1、在「入菩薩行論」所說的,有點是下決心的方式來從事修心,是非常有幫助的訓練。你的態度不被任何事情所困住,培養悲心、四無量心,但永遠在本覺的同一狀態裡。

2、這種真正悲心的感覺,加強對空性的了悟,有時你覺的這麼強的悲心,幾乎使你陶醉其中,不要讓它出現,讓慈心、悲心的溫暖,滋潤溶解凍結的禪修狀態。

3、「入中論」說到:「初時悲心如種子,中時如水與養分,末時悲心如果實。」〈原文法尊法師譯為: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讚大悲心。〉。

4、為了讓悲心是真的,必須免於執著,那是必然的。但只片面的集中在不執著上會妨礙悲心,讓其不夠充分。

5、當悲心升起時,可能被認為是一種平常的情緒,不應該有這個,這變成斷了的修道;相反地,視任何感覺事物這麼珍貴,扼殺了感覺到的真正同情心,於是悲心不能自由散發,因為自然的清明,淹沒在這種悲心的神聖狀態或恍惚的虔誠心裡。也要避免這種岔路。

6、一旦認出本覺,在任何可能的時間裡,刻意生起悲心是強化對本覺指認的加強修行。

四、如何發願?  P347

1、沒有發願,吾人的禪修就缺乏某個重要的東西,某種主要的豐足,你的發願必須是由菩提心,利他精神所啟發。

2、對一切諸佛菩薩供曼達,以一顆完全開放的心,然後僅是坐著,徹底的放下,你的自我並放下供養的念頭。

3、虔誠地發願「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之故,願我了悟本覺」,不要自私地祈請,不要利用這般珍貴的情境,做只為自我的事;反而要發起這樣的願望,「即使我在此生沒有開悟,願我在來生為利益無數眾生而了悟本覺。」結合了環境和你的清淨發願,會是非常非常強而有力的,甚至可以影響世界的和平。

五、發願和創造福德有何關係?  P348

1、發願和創造福德,不僅是為了加強本覺,對自尊心低的人很有用。

2、創造福德的努力結合發願,比僅用來改善個人的自我形象要好多了,是證得佛果的主要因素,祈願、悲心和善行是極為重要的。

3、我們都被自己的業和因緣所束縛著,無法逃開自己的習性。缺少了福德我們就走在和合的道上,攫住一個乾枯的、知識的、無汁的大圓滿。

4、透過創造善因緣,透過福德的力量,的確可以改善心的狀態,因為你已累積資糧並清淨罪障,當福德在心境上成熟時,開悟自動到來。

5、修行世俗諦時,可以結合勝義諦。即對本覺的指認,就本覺修行情況而言,相輔相成。世俗的福德幫助你能保任究竟的體性更久些,直到你終於獲得穩定為止。

六、當一位眾生覺醒成佛,為何一切眾生那一刻沒有覺醒?或者他們有別的方式?  P350

1、因為他們有惡業。當你覺醒後有能力賜予一切眾生加持,讓他們覺醒,但是不知怎地,這些加持並沒有到他們身上,因為他們的業力。

2、在道上時,我們還沒有證悟,需要透過加持和善願來產生關連,藉著發清淨的願和別人締造了業緣。比方說,你獲得證悟,然後透過善緣,你能夠利益任何和你有關連的人。不然試著利益某人,但他們就像蓋著杯子的茶杯,你無法照亮他們的內部。

3、種下解脫的種子,是一種對殊勝對象開放的態度。不一定是人類,也可能是悲心的氣氛、念及三寶等等。只要一位眾生的心和這其中之一產生關連時,解脫的可能性就馬上被開放了,種子就被種下。

七、證悟的狀態,超越了業嗎?  P353

1、先分辨兩種情況,一個是本覺被短暫的一瞥,另一個是真正的究竟證悟佛果的無止盡本覺,這兩者是不同的。

2、本覺的剎那,幫助智慧資糧的圓滿。這是一個接一個剎那的認出本覺的積聚,這個智慧資糧超越了業的行為。那麼是在積聚什麼?不是做為世俗諦運作的業報法則,而是俱生本性的法則,這個法則是本性的一種自然屬性。

3、什麼是覺醒狀態的自然法則?比方說,到了某個時刻完全證悟了,且本覺是永不中斷的,到那時就沒有任何的業。

4、有另一種迴異於業的法則型態,一切諸佛還是自然的遵循其規則,因此法性的法則,是和萬物的內在本性一致,準確且毫無錯誤。

八、證悟後,利益眾生的事業如何顯現?  P354

1、影響眾生並使其成熟的悲心事業是自然法則的一環,這是覺醒狀態的一種自然屬性。

2、比方說,有五百位證悟的佛,在證悟的身分上,絕對沒有任何的差別。祂們的悲心程度、了悟、智慧、能力等等,都確實相同。但是祂們的事業和如何與眾生關連的方式,可能有無限的差異。那是靠什麼來決定?這端賴先前的發願及有關連的眾生有多少,以及看祂們仍在菩薩時,有多少善的能量,是導向於利益其他眾生的。

九、祈願他人安好並迴向福德,如何真正奏效?  P355

1、直接上有一點點幫助,間接方式有無限的幫助。

2、在你同情某人痛苦那一刻,在你的心續馬上有了悲心,那已經是一個利益了。若將心朝向於究竟證悟的目標,這表示你以利益其他眾生的意願,邁向佛果方向前進。假如持續前進證悟狀態,在某個時刻會完全圓滿。那時你心中抱持與其他眾生的關連,連結存在著,當時候對了,你就能夠利益他們。

3、假如你真有心,當發下善願,送出你想像的任何氛圍和祈願。假如眾生是開放的,他們就有可能會感覺到某些東西,這不是不可能。首先你得要有空性的電線,其次確定其他線路沒佔線,將所有的因緣聚集在一起是要花時間,是有點困難的。

4、在你開展悲心的那一刻,至少你是立即受益的,你的心轉向正面的方式,那是悲心的瞬間、保證的利益;其他眾生是否立即受益,是不能保證。

十、加持力和虔誠心是一種加強本覺狀態的方式?為何上師瑜珈會加強本覺?  P356

1、要了悟心的本性,絕對有加持的需要。兩顆心都有著同樣的質地,要真正有作用,你需要某人的開悟之心,來迎請能影響你的心,你需要加持來放下。

2、透過加持清除了障礙、認出見的善緣、認知的本性更為敏銳、本覺的相續更持久。

3、關鍵點是臣服的態度,這種態度是使一個人得以對加持開放的原因。你對於整個佛、法、僧、四身以及證悟的整個傳承開放。

4、從自身的觀點看來,是要屏棄一切概念性的希望和目的,放下一切。這種釋放或承諾的感覺,實際地讓人開放到充滿了加持

請老師解疑答惑—

1、關於本課程相關問題。

2、願有邪正、善惡、大小、偏圓、如何發願?

3、發願有三種層次,「發空願」、「發願空」、「空發願」其中的義涵為何?

問題討論:

1、請同學們回憶分享有無在深刻的特殊情況下,發出善願或惡願的情形?

2、請分享您目前的心願?

3、請分享發願後,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檢測、回歸、導向願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