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讀書會摘錄

自我有三個面向:感官感覺面向、情緒情感的面向(感覺轉化)、思想解讀的面向。若以九型人格而言,感官屬於腹部型,為第八、九、一型。情感情緒型是二、三、四型。五、六、七是思想型。能量的出口等進階有機會再談。

有趣的是:我們的討論中,有很多跟佛法相關,也跟智慧、思想啟迪有關,但不同型介入的觀點都不同,也都很有感覺的!例如:觀一認為釋迦摩尼佛真是太有「智慧」了,對於人性描述的如此細微。心星認為學佛是每個人的終極目標,但是每個人學習的路徑大不相同。一路學下來大家切入的角度與領受皆不同,這是由於九種人型是由不同部位去感受的。如八、九、一之腹部型,用腹部、本能去感受,做事皆憑本能、直覺反應,是不假思索的!

九型人格的成熟度有九種層級,不同的成熟度表現皆不同,但每種個性發展至成熟極至都能成佛,但是會發現每個佛成佛的過程、努力的方向、個性皆不同!

如:釋迦摩尼佛,是以苦行、苦修的方式,是採用非常絕對、激烈的手段去達到他所想要的成就,他原來是個王子,在看透人生不過是生老病死、現實之後,但不顧父母的傷心、也不管妻小無依靠,毅然決然離開,用苦行方式虐待自己,瘦到只剩皮包骨,只為了解苦行是否能達到精神上的智慧!而且在很多輩子也是現出這樣的特質,如「割肉餵鷹」,為了該努力的理想,願意放棄那輩子的生命。是一個很精進的修行者,亦是一位非常激烈的修行者。

所以,釋迦摩尼佛很像是忠誠型,當他了解一位權威所存在的地方,為了達到自己真正的安全,因為忠誠型是悲觀主義者,認為這世界是非常不美好,就算大家都相處的很好,但生老病死就奪走了所有關係了,因為他看到的是比較悲觀的那一面,所以才說苦集滅道,也因此認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安全的,身體會老死、靈魂會輪迴,使他努力達到無上菩提,讓自己解脫,得到永遠的安靜、和平,此則忠誠型畢生想企及的目標─絕對的安全、自在、幸福。

反之,彌勒菩薩─阿逸多,比釋迦摩尼佛更早學佛,是一位公子哥,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覺得人生為何要如此辛苦呢?認為學佛應該是件很美好的事情,所以都是用跳躍式的學習,因此學習的時間比釋迦摩尼佛長很多,但最後還是成佛。而後的每一輩子,處在的環境皆是比較幸福,能讓他慢慢的修學、慢慢的了解人間的苦,一點一點的去努力!但其實是要歷經多生多劫、更多輩子的悲歡離合。同樣的無上智慧,但不同個性去學習,會用不同的方法、時間、心境去介入學習。

不同的個性只要成熟到極致、最圓滿境界時,都可成佛!反推回來,是否表示我們不一定要變成什麼樣子才能成佛?!很多人認為要正襟危坐、四平八穩,不亂笑、亂講話,這樣才能成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