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文 / 讀書會摘錄


個性確定了之後,就要談論每個個性要面對的問題。每種個性都有不同的生存之道,也會有不同的敏感度與痛苦。剛提到修行應該是要吃苦的!所以唯有吃夠了「此種個性所帶來的苦」之後才能解脫。因為原來的自我,是為了保護「生存」,若不吃苦,則會一直維持原有的個性特質,然後去面對外境,拼命把自己變得不敏感,刪除掉不要的資訊,只迎接善良幸福的資訊,若個性非常成熟的,就幾乎不會有吃苦的機會。就像Amy師姐是「助人型」,總是對別人那麼好,誰會去罵她?大家都希望人家對他好,所以只有被鼓勵,沒有被批評的份。她也不重視別人的批評,認為「只要我認真付出就好了!」,因為不重視自己的苦,所以幾乎不會感受到任何苦!看似是「無我」者,但其實是「有我」的:我就要助人!

歷來諸佛都教人要行善,行善會獲得比較好的待遇,在這樣的環境下有比較多的善緣,也比較容易成就。所以「助人者」其實是很好的菩薩典範跟個性,在很多助人的團體中,肯定都是一馬當先,「助人者」是相當可貴的特質,若世上沒有「助人者」,我們就得不到很多援助。有一種苦是吃了會更痛苦;另一種是吃了會健康的,吃苦當吃補。這兩種苦的刺激源都一樣,只端賴你怎麼去解釋、轉化它!一個逆緣:健康、關係或家庭不順,這是每個人都會感受到的痛苦與不和諧,端賴你如何去解釋苦的來源,能使你成長亦能使你墮落!

不同的個性對苦有不同的解釋方式。

「享樂型」:「苦?不要碰就不會苦啦!轉掉,我去做其他事就好啦。」她從來都不真正面對痛苦的來源,用其他很聰明的方式去轉移、化解,人生多麼美好,根本不需要去自討苦吃!為何要執著在某個點上呢?所以逃避是種方法!逃避掉了就感受不到這樣的痛苦!

「智慧型」面對痛苦,會用很多的邏輯思維去解釋,比如:關係上不和諧,他就會解釋:我與對方要的是什麼?兩人不能和諧,那就不要和諧啦!那就我想我的,你做你的!但在這想法之中就忽略掉情感面的問題。

每一型都是各有千秋的,對於想辦法解讀這痛苦以便於能逃避、忘卻、不接受它,但是這苦是沒有真正解脫的!真正能解脫時苦才能變補,覺得受了這苦真是太好、太值得了!因為這苦讓我真正證到、了解了什麼!人生的意義經過這些苦之後將更為彰顯,目標跟初心都跟當初不同了!

※ 小結:

不同的個性會不同的解釋痛苦,以逃避、轉移它。但是一定要去面對這些痛苦,才能夠真正的有成就。所以找不到痛苦吃的,就不會有成就!所以為什麼釋迦摩尼佛四聖諦「苦、集、滅、道,若感受不到苦,那其他便不用講了。沒有苦,就不會有想要解脫苦的動力!所以重要的是要如何讓不同個性的人,嚐到並面對生命中的痛苦!

有篇文章說:即使想罵人的時候也不要口出惡言,當有一天想罵人,罵岀「阿彌陀佛」時代表你的修行很好,這跟吃素將素材做成雞鴨魚肉的樣子,大家覺得這樣是對的嗎?大家有試過用不好的心去說一句好話,或用很好的心去說句不好的話嗎?水應該是聽不懂人類的語言的,聽得懂或感受到的應該是你的心念吧!假設現在我們說一句很美的語言,如佛菩薩的勝號,但帶著嗔恨心去講,真的能達到本來佛號所要傳達的意念嗎?Amy師姐認為那也很好阿,至少對方沒有口出惡言,相對來說這是比較好的話,去涵蓋掉他不好的情緒,但人是敏感的,會聽得出來話中所帶的嘲諷意味,Amy師姐選擇將不好的意念模糊掉,選擇性去接受他話的表面的涵意。

某音樂教室主管聘請了一位老師,是「完美型」個性的人,教學非常認真、不茍言笑,卻看不起任何人,連多明哥唱歌都說是噪音!大家跟他相處上就越來越多摩擦,造成合作關係破裂,覺得跟他相處真不舒服。我跟這主管說:他讓妳感受不舒服,只是三五分鐘,但他自己不舒服已經一輩子了!為何我們還要同情這樣的人呢?因為我們跟他短兵相接一下子就已經受不了了,但他的心是隨時處在這種不舒服的狀態中,總是覺得這邊不好、那邊也不好,心是一直在苦之中,卻又不以為苦,總認為是別人的問題,我才是對的,其他人都是沒禮貌、沒有音樂素養,不懂得尊重老師的人!我們看他是認為他整天都身陷在苦之中,他卻不以為苦,認為都是這些人讓他不舒服的!

這也是我們這堂課要跟大家說的,他自認為的個性是:「我」是很求完美的,什麼都該做好,不對的我就要講。但其實在別人眼中,他是吹毛求疵、錙銖必較,太追求完美了!這才是他真正的個性!所以當我們真正了解的個性之後,才會察覺到真正的苦在哪裡?不會對苦一無所知,所以要去了解別人眼中的自己!這就是盲點。

九型人格有不同的動機以及理解方式,就會有優點跟缺點,若沒有看清楚自己的恐懼與需求,就永遠感受不到自己真正的痛苦,進步就不容易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