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藏祖師

        初機學佛,必須明瞭世間法與出世法,世間法一切一切,以唯物為主,出世法以唯心為主。世間一切物質,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礦物必經成、住、壞、空四個時期,一切物質終必空壞,一切生物終必老死,學佛者先看透一切畢竟空而將唯物觀念打破,繼看破一切生命畢竟死亡而看破色身乃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畢竟空寂,其不 空者何?惟心是也,心者意也,不指肉團心而言,分為心識心性兩種。心識者,眾生心也,亦謂之生滅心。心性者,佛心也,謂之菩提心,亦謂之不生不滅心。  
   
        何謂眾生心?由六根攀緣六塵八識而 生分別愛惡取捨,包括一切貪嗔癡慢妒,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報復心理以及種種意氣用事,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等而起之妄念均屬心識 ,謂之眾生心。迷則由此心識成生滅、落三界,入輪回而成六凡,悟則由此心性超生滅,證真如,頓般涅槃而成四聖。
    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染凈,染謂取著六塵,凈謂不取六塵。世人未有不染六塵者,若取著之而起貪嗔淫殺等業是為惡,反之則為善,又于六塵而行施戒忍者是謂善,善惡之業成於今,苦樂之報應于后,因地善惡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沉,有天、人、修羅、地獄、餓鬼、 畜生之各異,六道中繼續造業受果從而輪迴不息。
 
        觀其始由眾生心念而生,故佛言三界 唯心,萬法唯識,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制其染心,斯為要法。若于六塵不取即無業,從而無報,是故一念不生則六道俱銷,輪迴斯絕,業種便斷,斯出三界矣,若居不生而證真,身心永息,是為二乘,若從不生處而起六度萬行,是為菩薩大乘,若似斷未證帶異計邪見者,是為外道,未免輪迴,是故縛脫由心,得失在我,修行 者其共鑒之。
    彌勒菩薩法語云:分 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凈,染有生死,凈無諸佛,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又云依智不依識,依 識入地獄,明瞭此旨,學佛庶乎近焉。
 
        何謂佛心?即自覺覺他,自度度他, 覺行圓滿,依之而修,謂之發菩提心,依之而證,謂之佛陀,佛者覺也,覺分三種,一、外覺二、內覺三、直覺。外覺即澄心,專修一個‘惺’字,內覺即住心,專修一個‘靜’字,直覺即攝心,專修一個‘寂’字,以上三點合為一修持,是為大圓覺,亦即發大菩提心,依此而修持,是為法身常住境界,此時行者安住甚深三摩地(正定)不 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滅,謂之究竟涅槃。
 
         澄心之教理:是 教行者對一切外境,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臨心 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囗訣,徹底修行,使六根清凈。
 
        住心之教理:是 教行者對心內一切事,過去、現在、未來,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心平等而住 ,於心無事,於事無心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囗訣,徹底修行,使第七識(末 那識)清凈。
 
        攝心之教理:是 教行者對一切外境及心內一切事,將外境內事,打成一片,是為中境,觀外境如夢如幻,內事悉皆空寂,空幻一如,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心平等而住,住世同一夢境,出世還歸一如是也,其意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由第八識(阿賴耶)清凈轉成第九識(庵摩羅識)即清凈無垢意,此識即為行者之清凈心性,經云: ‘諸佛清涼月,遊于畢竟空,眾生心水凈,菩提影現中’。繼要安住甚深三摩地,保 任此正定,則自性與法界性打成一片即究竟涅槃矣。
 
        修行之道無他,唯有革心而已,即將 眾生之生滅心轉為不生不滅之大菩提心是也。
 
        總之,一切眾生未明心見性時,見色 住色,聞聲住聲,心為六塵所轉,四大五蘊所障,四相所迷,自已作不得主,故輪迴 生滅,見性之后,六塵還原為佛性矣。
 
        佛言:一 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過去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未 來諸佛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望為勉旃。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

◎文/蔣康祖古仁波切.摘錄/轉心-白話大圓滿前行法

  透過對無常的觀照,讓人們學會從生離死別、愛恨情仇之中,看清因緣生滅的現象,並警覺生命只在呼吸之間,唯有放下對自我的執著,才能產生對世俗的出離心,走向解脫生死之道。

  前行法所講述之「壽命無常」,指的是世事的無常、以及生命的無定期,因為身體不像其他商品,能標示有效期限,因此應學習在有限的生命過程中,看清無常的事實,並將無常化為修行解脫的動機。

  尤其,處於瞬息萬變的世間,人們隨時都得面臨無法預料的變局,因此必須要培養定力與智慧,才能在繁亂之中不受動搖,在絕望之中點燃希望,在逆境之中依然保持向上邁進的毅力。

  由於生命無法重來,所有的快樂與痛苦也都是一體兩面的,端看自己如何取捨,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妄自菲薄或自亂陣腳,應該經常提醒自己,隨時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同時亦應提起利益眾生之心。因此,平常我們就應練習對於無常之觀修,目的並非要我們變得心神不寧,而是隨時要有所警覺。

  無常的現象對於環境而言,有「成住壞空」之變化,就像百千年前的興盛大國,而今可能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或者是昔日的富饒之地,今日卻成了一片荒蕪;也有可能過去是窮鄉僻壤,現在卻成為成千上萬人居住的城市等,可見得滄海桑田,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

  無常對於眾生而言,也有「生住異滅」之變化,就像我們從小到大所熟識的親朋好友之中,現在有許多人都已離開人世。而歷代偉大的聖者們,以及曾權傾一時的帝王將相們,也早已不在世間,現代人也只能從他們所流傳的經典及歷史文物之中,去找尋他們的遺蹟了。

  或許有些人自認為還年輕,應該可以不必煩惱生死問題;也有些人認為現代醫療已很先進,即使生了病,只要找到好的醫生治療,就可以健康長壽,卻不知生命是無法標示有效期的,只要業緣成熟之時,即使再好的醫療或再多的金錢,也無法換取寶貴的生命。

  因此,在所有修行的觀想中,無常應是最好的一種觀想,尤其觀修「壽命無常」,就是在心中要經常思惟,隨時提醒自己「無常」是無預警的,也是無定期的,是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的,因為生命並沒有一定的有效期。

  因此無論在行住坐臥之間,都應將對無常的警惕,深深烙印在內心之中,平日可觀想,或許今晚睡著了之後,明天就再也醒不過來了,並且把自己所在的任何地方,都當成是練習觀想無常的機會。唯有認清壽命的無常,才能產生修行的動力,也表示此生已具備得度之因緣。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文/蔣康祖古仁波切.摘錄/轉心-白話大圓滿前行法

  大圓滿前行法,乃為銜接顯密之橋樑,能完整規劃生命真正的出路,解脫生死之苦。

  從前行法的內容之中,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調整對於生命意義與價值之思惟,並經由因果業力而明瞭輪迴之過患、對生命的無常而產生對世俗出離之心,並且轉化利己之心為利他之思惟。

  大圓滿外前行法,包括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等法門,也就是從佛法觀念的建立,到轉變對生命意義與價值之思惟。

  而內前行法的內容,則包括皈依、發心、供曼達、金剛薩埵懺罪法、上師相應法以及頗瓦法等法門,為能更進一步觀照心性,於這一世之中獲得圓滿成就。

  佛教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為無上大醫王,因為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皆為了幫助一切眾生對治不同的煩惱與痛苦;就如同醫生醫治病人時,都是依照病人不同的病情,給予不同的藥一般。

  佛陀於一生之中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傳承各種修行法門,所傳承之各種經教中,涵蓋小乘、大乘、以及密乘等法門,而大圓滿前行法即為密乘法門之入門。過去密乘法門較不如現代興盛,是因為於佛陀住世時,眾生的內心比較單純,善根也比較深厚,因此以基本的佛理就能夠度化他們。

  反觀現代眾生的煩惱越來越重、思想也越來越複雜,再加上全球變局,以及各地風災水災、瘟疫疾病等天災人禍頻傳,使得救度眾生的法門,也必須依照現實生活的環境、以及眾生根機而有所調整。

  大圓滿前行法涵蓋一切諸佛、以及諸佛法門之心要,同時也是證悟心性最精要之法,為最能因應這個時代及最適合現代人修學之法門,修學時除了必須聽聞教法,更應思惟教法之義理,最重要的是要不斷精進的加以實踐。

  經由大圓滿前行法的實際修學,就能以更清晰的角度,分析念頭和情緒的本質,讓自己的內心世界,因此而得到全然的蛻變與轉化,如此,便能淨除過去的種種業障,得到無量的福報。

  所以修前行法,就是為使原本狹隘的自我得失觀念,經由大圓滿法的四種轉心思惟的開導,而明瞭唯有拓展心量幫助他人,才能根本解除自己的煩惱,能以更宏觀的角度,面對生命過程中的種種境界與考驗。

  如此,人們就不會執著自我的觀點,而是能站在更寬廣的角度,以及更超越的立場包容他人的想法,也不會只以外在的條件和相貌評斷他人,亦不會盲從或受外境迷惑,能有此依據做出正確的判斷。

  唯有經過如此長期、耐心的修學過程,才能讓自己處於無分別、執著的無我無私狀態,隨時都能對應環境的變化,以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與磨練,並以更穩定的思緒,積極面對、開發自己生命的無限潛能與寶藏。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第一次上課將與大家討論「個性」。

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行走江湖,你會發現:往往是「個性」在左右我們成功與否、家庭和樂與否,以及最重要的-你過得開心與否?

個性並非像星座、八字說的那麼簡單,它不是一出生就決定的。而是我們從小的素質加上後天環境的淬鍊所成。大約成年之後,對大部份人來說就定型了。從此就要承受個性所帶來的喜怒哀樂!

了解個性,其實是了解「別人眼中的自己」。

了解別人的個性,其實是了解「真正的他」。

而非透過自己有色眼鏡所看到的對方。

簡單的說,即是取得一個客觀的工具,來了解真正的自他,避免關係的挫敗!

人生的苦,大部份都是起因於「關係不良」。你跟父母關係不良,得不到好的照顧與支持。跟太太或先生關係不良,就沒有好的家庭氣氛。跟老闆關係不良,無法昇遷。跟孩子關係不良,一輩子操心。

而「關係」的良窳,取決於不同個性的雙方如何協調與互動。

在本次課程中,我們使用了性格型態學中的「九型人格」學說與大家討論。讓我們一起更深入地來了解「個性」吧!

九型人格的修學整合方向:

一、完美型:想要真正的完美,應該-放下拘謹、敢於創新、接受別人。

二、全愛型:想要真正的助人,應該-自我克制、持之以恆、深度思考。

三、成就型:想要真正的成就,應該-勇往直前、果斷行動、言出必行。

四、藝術型:想要真正的獨特,應該-愛心關懷、開放傾聽、樂於助人。

五、智慧型:想要真正的思索,應該-自我探索、堅持心願、愛人愛己。

六、忠誠型:想要真正的安全,應該-冷靜理性、不感情用事。

七、活躍型:想要真正的快樂,應該-忠誠踏實、盡責小心、三思後行。

八、領袖型:想要真正的權力,應該-隨遇而安、放下焦慮、信任別人。

九、和平型:想要真正的和諧,應該-目標明確、態度積極、競爭挑戰。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陽竹林讀書會plus」在陽竹林創辦一年後終於開始了。我們不但有一個嶄新燦爛的部落格(由觀一設計維護),也整理好一個溫暖的窩了。

  爾後,有關初級班的課程內容,包括十大主題(談自我、觀察、安住…等),以及生活上的軼事趣事到發人省思的課題,我們一樣會在原來的部落格發表。請大家一樣常回老家看看,發表您的感言。

  新的部落格主要是進階班的課程內容,對於十大主題,我們有更深入的討論。勇於求知的竹友們,歡迎您一起來討論參禪。

 

  進階段第一部要讀的書是《大圓滿生活》。這是由「措尼仁波切」從西元1998年到2002年間,在不同國家的各式各樣地點,針對大眾、小眾或是個別學生,所做的開示的合集。

  《西藏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推薦文如下:

很高興能介紹這本措尼仁波切的法教合集《大圓滿生活》,在許多的場合中,我滿心歡喜地觀看著措尼仁波切傳法時,總是被他真正卓越的特質所觸動。對我來我,他是一位結合了傳統與現代的上師。

  措尼仁波切以一種欣喜的鮮活性、充分意識到現代生活的複雜性、和今日男女的需求,來對我們講述。他有一種天賦的能力,能夠以清楚、易於了解的方式,來闡明最深奧的課題,也如同他所規劃的法教藍圖,能使聽眾不斷地回歸其本身的經驗,讓他們去發現身上的佛法真理。

  很高興我們竹友們要一起走在智慧向陽大道,邁向真理的殿堂。正法難得聽聞,請大家務必珍惜,把握修學的機會。新的部落格不用申請身份,每個人都可以留言回應喔!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