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九型人格 : 會議記錄 (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文 / 讀書會摘錄

自我有三個面向:感官感覺面向、情緒情感的面向(感覺轉化)、思想解讀的面向。若以九型人格而言,感官屬於腹部型,為第八、九、一型。情感情緒型是二、三、四型。五、六、七是思想型。能量的出口等進階有機會再談。

有趣的是:我們的討論中,有很多跟佛法相關,也跟智慧、思想啟迪有關,但不同型介入的觀點都不同,也都很有感覺的!例如:觀一認為釋迦摩尼佛真是太有「智慧」了,對於人性描述的如此細微。心星認為學佛是每個人的終極目標,但是每個人學習的路徑大不相同。一路學下來大家切入的角度與領受皆不同,這是由於九種人型是由不同部位去感受的。如八、九、一之腹部型,用腹部、本能去感受,做事皆憑本能、直覺反應,是不假思索的!

九型人格的成熟度有九種層級,不同的成熟度表現皆不同,但每種個性發展至成熟極至都能成佛,但是會發現每個佛成佛的過程、努力的方向、個性皆不同!

如:釋迦摩尼佛,是以苦行、苦修的方式,是採用非常絕對、激烈的手段去達到他所想要的成就,他原來是個王子,在看透人生不過是生老病死、現實之後,但不顧父母的傷心、也不管妻小無依靠,毅然決然離開,用苦行方式虐待自己,瘦到只剩皮包骨,只為了解苦行是否能達到精神上的智慧!而且在很多輩子也是現出這樣的特質,如「割肉餵鷹」,為了該努力的理想,願意放棄那輩子的生命。是一個很精進的修行者,亦是一位非常激烈的修行者。

所以,釋迦摩尼佛很像是忠誠型,當他了解一位權威所存在的地方,為了達到自己真正的安全,因為忠誠型是悲觀主義者,認為這世界是非常不美好,就算大家都相處的很好,但生老病死就奪走了所有關係了,因為他看到的是比較悲觀的那一面,所以才說苦集滅道,也因此認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安全的,身體會老死、靈魂會輪迴,使他努力達到無上菩提,讓自己解脫,得到永遠的安靜、和平,此則忠誠型畢生想企及的目標─絕對的安全、自在、幸福。

反之,彌勒菩薩─阿逸多,比釋迦摩尼佛更早學佛,是一位公子哥,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覺得人生為何要如此辛苦呢?認為學佛應該是件很美好的事情,所以都是用跳躍式的學習,因此學習的時間比釋迦摩尼佛長很多,但最後還是成佛。而後的每一輩子,處在的環境皆是比較幸福,能讓他慢慢的修學、慢慢的了解人間的苦,一點一點的去努力!但其實是要歷經多生多劫、更多輩子的悲歡離合。同樣的無上智慧,但不同個性去學習,會用不同的方法、時間、心境去介入學習。

不同的個性只要成熟到極致、最圓滿境界時,都可成佛!反推回來,是否表示我們不一定要變成什麼樣子才能成佛?!很多人認為要正襟危坐、四平八穩,不亂笑、亂講話,這樣才能成佛。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文 / 讀書會摘錄


觀一:若釋迦摩尼佛將六年的苦行拿掉,他是否仍可以成佛?

自然:還是要知道那個苦!

杜老爺:可是密勒日巴也是修苦行,但沒聽說過他有修回來耶!其實修不修苦行沒差,喜歡哪個就修哪個吧?!

華東藏:那可不可以一直不要修苦行呢?

杜老爺:彌勒菩薩不就這樣嗎?

華東藏:所以大家是不是都覺得沒有一定怎麼樣才能達到解脫境界?那是不是坐在這裡吃吃水果就可以解脫?那問題是出在哪呢?大家都認為好像沒有非得必要的,但對於不同個性的人,某一段歷程卻是重要的。那要成就最高的智慧到底該怎麼做呢?

華東藏: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很值得多看幾遍!他是一個西藏的修行者,他家的家產在他父親過世後,被叔叔伯伯們全都侵占光,家道中落,媽媽跟妹妹還有他很可憐跟落魄、衣不蔽體。他媽媽將剩餘的錢全都換成食糧,要他去學世界上最毒的咒術,回來咒死他的叔叔伯伯們!以一個非常大的憎恨心,要他幫她完成這個心願。他果然不負所託,學成回來殺了很多村子的人!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開心,反而覺得有種恐懼感!直到接觸佛法之後,才知道雖然這是他認為很正確的報復,但也因此讓他背負了很多惡業,就開始學習正法。當時,他師父給他很多苦行,師母很捨不得他,覺得師父好像對他特別壞,有一次就用謀略讓他不受苦,師父知道了很生氣的說:原本這次之後,他的罪就全清了!這麼做反而害他要多受好幾年的苦!這些苦是要消滅他的罪業的!這兩個例子似乎又告訴我們,苦行似乎是有磨練心智,消除罪業的積極意義存在,要吃苦才能幫助我們智慧的開展!

※ 小結:  

    1. 不一定怎樣的行為才能讓我們真正的解脫。

    2. 似乎我們要吃苦才能夠了解解脫的本質跟生命的真意。


華東藏:從以上兩點來說,要求得無上的幸福,真正解脫快樂,哪些是一定要做的必備條件呢?

觀一:要覺察!人格是我們跟社會溝通的必備產物,但很多宗教及倫理規範會要求改變,認為這是不好的,要去逆它!但真我對人格而言是一個觀察者的角色,要透過它不斷的去內觀與觀外境,所以我覺得是必備的條件!

華東藏:覺察就是跟我們剛剛談的敏感度要提升有關,因為關係、物慾污染了我們最單純的覺知!就像小朋友,對於游來游去的魚都會感到非常有趣!可是對我們而言,那不過就是一條魚。嚴重一點的,連小朋友說:「叔叔,那個魚快要死掉了耶!」,都會說:「那魚本來就會死!」。因為看過太多事情,到後來一切都已經無感了!這就是敏感度下降、遲鈍,人很容易因為受的苦,將敏感度往下調降,很多事都變得不重要。

華東藏:很多人因為吃苦而敏感度下降,因為變得憂鬱。舉例:在市場賣東西被人欺負了,一開始會覺得「為什麼人性會這麼差?為何要這樣互相逼迫?」。但被欺負久了,會開始想「我應該要堅強!」等等……,甚至到後來會「仿同作用」,也變成這樣的一個人,為了維護他自己的勢力。所以敏感度是有可能因為我們的需求,為了達到某種目標而降低的!就像我們拿針一直刺同樣的地方,刺久了它一定要麻痺的,要不然會一直不舒服,所以不無感也不行!同樣的,我們的心智很容易我們本身在受苦的過程變得麻痺。就像Amy對別人的苦很敏感,但對自己的就麻痺了!

Amy:像賣蘋果的,就容易覺得蘋果不好吃!

華東藏:繼續討論問題,在成佛之前得要經歷什麼事情?苦行嗎?還是快樂放蕩的生活?還是不跟其他人接觸、常伴清風古佛的日子?是每個人都需要嗎?

自然:都有吧!也要看因緣、智慧吧!麻痺久了,是否想要改變,若改變那就有機會!

華東藏:會想改變應該是麻痺的不夠深,因為若真的麻痺,就會適應這狀況了!會想改變,一定是說「我為什麼被刺到這麼痛?」恢復了覺知,覺得這個真是痛苦,再也不想這麼做時,所產生的行為才是最真切的!否則在發願的過程就會發很漂亮的願,但卻跟我們八竿子打不著。

自然:這是講生命的價值跟意義!

華東藏:一個媽媽,辛苦把小孩子拉拔長大,但孩子長大後卻只理太太而不理媽媽,媽媽就會開始想「我這輩子都是為了孩子在努力,但現在孩子好像已經不是我的了!努力是為了什麼?」,就會開始去找生命的意義,開始去找的同時也表示認為過去的生命是比較沒意義的、是放錯目標的!也意味著:目標不能夠滿足妳!所以基本上的初發心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去發展的。也許沒有一直想要回報什麼,或不一定要什麼實質上的回饋,但至少要同等的、有心的,後來卻發現並沒有,就覺得過去的投資好像放錯地方、血本無歸。基本上還是在於希望「有所回饋的心」上。

自然:這個心應該還是要放下!才能夠改變。

華東藏:那如果放下,還會有動機嗎?

自然:動機應該要改成如何「成就佛道」、如何「解脫」上面。

華東藏:所以你的動機是「我要去解脫我的痛苦」,是嗎?

自然:解脫這個苦之後覺得快樂、安祥、平安、無罣礙!以前也許會以這種觀念,會覺得結婚生子,這算是一種投資,老了之後就會很安全,可以翹二郎腿享清福。等你知道生命的價值跟意義之後,就會反觀自己這一生來這裡是做什麼?走了以後又是什麼?若是對孩子的話,以前會當成是責任,我自己對家族及孩子的是完全無所求的。來人間一趟,至少知道人生是有苦的!把這些都當成是來渡我自己的。我常常在想,談成佛,若我們活著都不能解脫,又如何在死後就突然得到解脫呢?所以才會去尋找。

華東藏:剛有提到一個重點:苦樂感受主要是由自心而發。會覺得老天爺為何這麼不公平?為何先生跟小孩對我不夠好?痛苦的來源好像都是源自別人,但仔細去想似乎痛苦是從自己的心所升起的感受,怎樣去解釋它就造成怎麼感受。若擒賊要擒王,造成苦樂感受不是在外界,而是由我們的「心」,那如何去清楚看我們的心,為何會升起這樣的苦樂感受,是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華東藏:若我有一天窮到淪為乞丐,一定會心想「我以前是林醫師耶!現在淪落到變成乞丐,還遇到以前的病人來施捨給我,真是羞死人了!好痛苦」,但也可能這麼想「這是我以前種的善因,今天病人看到我還願意給我五元、十元,就覺得很開心。沒辦法,今日命運落魄至此,還有人願意伸出手幫助我,真好!」不同的想法導致不同結果,心像是魔法師,境遇相同,卻一個像在天堂、一個像在地獄。這也是為何我們老是提到自我。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文 / 讀書會摘錄 

 

個性如何養成?有一個研究,把兩個基因類似的雙胞胎,分別送給富有及貧窮的家庭收養,成長之後發現都同樣擁有高學歷及工作,分別訪問他們,在富有家庭長大的那個認為父母之所以會有錢,是源自於他們很努力,所以覺得要有好的生活品質就得努力,所以要靠自己有好的學歷且認真工作才能像父母一樣有所成就。另外一個源自於貧窮家庭的則認為,因為很窮很苦,所以更要要求自己奮發向上,好好運用僅有的資源來達到好的成就。若這種基本的個性是想要向上、成長的,即便生活環境不同,則都會選擇向上成長的力量。

個性就是像這樣會有一個基本面向,源自基本需求!例如:「成就型」的基本需求是:我若沒有成就,就沒有人喜歡我、看重我,所以他這輩子不論環境如何,成就目標都不會變,但這也要看環境是否配合。

假設是一個「藝術型」的小朋友,從小就喜歡畫畫、排石頭的活動,愛幻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連去上課都是在書本上畫滿畫,但他若遇到「成就型」的父母,就會覺得他不務正業,應該要好好讀書,用很嚴格的方式去要求他。那這個小孩在這樣的要求下過了十年二十年,會不會變樣?假設他夠強勢,可能會覺得要證明自己、畫出點成績給父母看,就會把「藝術型」轉變成其他面向;他若個性懦弱,覺得父母的要求他永遠做不到,可能就會轉變成「忠誠型」,覺得一直被嫌、環境很不安全,別人都要求他他做不到的事情。所以環境會使一個「藝術型」的小朋友,可能轉換成「成就型」或者「忠誠型」。

這與星座不同,星座是與生俱來的擁有某種特質,而九型人格是20年來從小到大,本來的個性與環境推擠的效應。小時候的華東藏是像「享樂型」,什麼都有趣很愛玩的。後來不小心考了第一名,當選模範生,就開始想下學期若沒當選模範生,會被大家笑!媽媽也說要有自尊心、榮譽感,就變成「成就型」,要追求成就不要讓別人笑。後來因為父親生病過世,許多親戚都變臉了,感受人情冷暖,因為為了幫爸爸治病,家產變賣也不夠甚至欠債,為躲債東奔西跑,開始覺得一個人不夠堅強將會被淘汰,也保護不了家人,就把自己變成很強的「領導者」可以保護自己的家人。 

性格比較重要的養成時間,最重要的是10歲之前,第二重要的是20歲之前,20歲之後個性就定了,就不會輕易再變了,只會用成熟度與經驗值去適應環境的壓力!所以20歲之後就成型了。除非是晚熟到不行的人或者已變成變形金剛。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文 / 讀書會摘錄 

 

今天要再深入了解一下個性,大家對自己的個性是否了解了呢?今日要來了解的是別人眼中的「你」,藉由客觀的角度來看有何自己看不見的盲點?我們要藉由「鏡子」才能看到自己不同的面向!

我們的生活太豐盛了,擁有的東西太多,到後來連很簡單的感動也感動不了我們,因為生活已充斥太多物質的需求、情感的氾濫、疲憊的人際關係,心變得遲鈍而麻木,慢慢的淨化我們的心會恢復原有的敏感,對於別人很小的心意也會被感動。

◎ 藉由客觀的分析系統可以有讓我們做好兩件事:

1、看到別人眼中的自己,體會自己個性的真貌。

2、會真正的了解對方。

個性會使我們像戴上有色眼鏡,從我們自己偏頗的個性去看別人,永遠都有是非,看自己永遠都有盲點,所以要先看清楚這是什麼樣的有色眼鏡。這是此堂課所談的九型人格的功用所在。

◎ 為何我們看別人的個性會看不準呢?即使是我們熟悉的人!

1、個性使然,使我們有先入為主的觀念。

2、對關係是有要求的,對對方是有期望的,希望他們能符合我們的要求,以至於對方也是以配合我們的方式來因應、表現!

Amy:「關係那堂課有提到,我們跟人相處會以成見來互動,若能打破成見,則能新鮮無負擔,也較有彈性、無所求!」

華東藏:若老師用填鴨式教育,為了符合老師的期望,會變成變壓抑的自己,演給老師看,這樣則無意義。所以我們要先將要求淡化,則較能顯露真實的對方,互動才會是真實的!這種先給對方框架的狀態下,若你是較權威,他就只好表達妳框架中可接受的樣子,當有一天他能力比妳強了,他可能會用更激烈的方法去打破此框架!

※ 小結:

1、要看清楚自己個性,從別人眼中來看!要看到真實的對方,則得先將眼鏡拿下。

2、讓自己的心變得更單純,才能找回敏感。

3、關係物慾決定個性的表現,要先將彼此的關係變成平等,才能看到對方真實的表現。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