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文 / 讀書會摘錄


  每一種人格都需要「自重」,自尊心與他人重視,人格的特色都希望自己是有用的,或者在我認知是很有用的!也是說:我希望我的特質表現出來,我是個具有存在價值的人!沒有存在價值就不會想要存在,沒有目標就沒有動力,這是人基本的訴求、人性。所以人做每件事情都不可能沒有目的,通常都會有個目的存在。比方說:唱歌有沒有目的?唱歌通常是自娛娛人,放鬆自己,有目的有快樂才會想要去做。若覺得唱歌事件討厭的事情,人家又不見得愛聽,若是這樣想就不會想要唱歌了!

  有些人覺得懶惰不好,我應該更努力的修行,因為努力修行才是對的,懶惰是不對的,但結果通常還是懶惰!因為潛意識裡還是認為懶惰是對的,懶惰讓我很舒服、愉快、不用擔什麼心,所以目標就是我要很輕鬆、不要有負擔、責任,內在都指向讓你去懶惰,外表卻還是說「懶惰真的是種罪惡,大家應該都要好好的精進、修行」,那只是好聽的話,但內在並不這麼想!所以為何無法如外在所言好好精進修行?為何還是懶惰?那代表你心理覺得懶惰是對的!所以很多人常覺得明明我就很想去改變自己,但就是沒有辦法!但其實你沒有辦法不去做那件事情,正是你心理想去做的那件事情!

  一般來說,它是有這樣的動力流向,但只是目的性是高或低,若此目的可以加強自信心或提高尊重感、成就感,就會越有動力去做,反之則越無動力!所以可以去看看自己一天的行程,為何上網上半天,或者發呆,去想想時間是怎麼過的,心理又是想要幹麻!就會比較了解自己大部分的時間,心念都是在做什麼!只要常看到自己心理其實是想要舒服的那一塊,就比較不會懶惰下去!當你真實的目標是我不要舒服,就會去克制我要舒服的那個狀態,所以我們才要去立願,立願通常是要逆自己的個性而行使,個性導致目前的狀況,因為現在的你是不夠好的,不夠幸福、安定、快樂或不夠有安全感,我們才有動力、才需要修行,若已經達到究竟圓滿,每天都很開心、幸福、圓滿,你已經在至高點了,就不需要修行了!所以我們說佛是至高無上,因為沒有在比佛更高的了!那個地方就叫圓滿。

  那圓滿的地方有可能會往下坡走嗎?會往下坡走就不是圓滿!所以佛也是至圓至中的,就是最中心的那個點。若佛是可以成就的,比如念咒念十億遍就可以成就,那不念就開始往下掉,假設是可以成就的,那就一定會有下來的時候,所以佛是無法成就的!沒有那個可以成就的位置叫做佛,解脫你所有的束縛的那個狀態才叫佛,當下就可以成佛。但一般我們都會認為它是一個目標、成就,一直想要去達到,但會達到的就是會往下的!大圓滿的「大」,就是無邊、一切的意思。

  原本我們在修學過程中,原以為應該是有一個佛的位置,讓我們去攀爬,只要努力做10萬個大善行、一百萬個小善行,在加上念佛念咒幾次,或捐獻了幾千萬之後,應該就可以比較接近佛一點了。但達到的是「福德」,將來會使你過很好的日子,擁有很好的容貌,週遭的順報及依報都會非常的圓滿,大家都不會得罪你,只會讚嘆,但就是不會解脫!還是一樣生老病死、擁有痛苦。想要真正的解脫就是要了解這些,唯有證到般若智慧,才可能解脫!般若智慧所描述的一個方法是說「佛的位置不是成就得來的」,過程中所靠得是:了解個性中的盲點,一點一滴的去修正,修正到最後,修無可修、極度圓滿的狀態,就是佛!至圓自性。

 Amy:為了說明,所以有分等級跟層次?

 華東藏:不是,當打破思想的桎梏,證得初地之後,就會知道接下來該怎麼修了!還未證初地之前,大家都在門檻外,猜說這個門到底怎麼進去,至證初地後才開始踏入修行的門。才了解原來我們的自性眀光是該這樣的去持、立,才知道該如何修心才會圓滿,進而慢慢持續擴大,從一個觀念的圓滿到一百個觀念的圓滿,再到一個人的圓滿,最後全世界、全宇宙的圓滿,慢慢一步一步的進階。但在那之前,我們所要面對的是去了解,到底自己是怎樣的一個造做的個體,怎樣去了解個性,個性是我們自己認為的自己,討論個性其實就在討論假我,最初步的那個東西。

 華東藏:我們反覆提到每一種個性的人,所認為的「我要成佛」這四個字都代表不同的意義,只是在假我的那個範圍裡,找這個範圍裡我認為最好的東西,但還沒打破這個假我!所以必須要參合不同型的人,了解他們的人生究竟在想什麼!從他們身上看到盲點,從「智慧型」身上看到:「怎麼會認為求知是一件這麼重要的事情,人生除了智慧還有感情阿,那你的感情在哪裡?人生如果有三個面向,你只有智慧、思想而已。」在他們身上會看到缺乏的部分,然後反觀自己是否也是,進而發現自己尚有很多缺陷、並不圓滿。

 華東藏:像「成就型」或「領袖型」,都認為事情都要做、目標達成才是重點,但他忽略了在這過程裡面,人際關係的諧和,是否每個人都願意為了這個成就而喝采?還是只是自己醉心這個成就,過程血流成河也不管、在所不辭!但由「情感型」的人來看,假設要犧牲這麼多人,那我寧願不要成功!但「成就型」認為,為了成功這些人的犧牲是值得的!「成就型」會認為「若沒有我,誰來成就?」,沒有我就沒有成就這件事情,所以「成就型」的我執非常強,一切都要架構在我之上,若對我沒有基本上的利益,他是不會去做的。

 華東藏:願意為眾人犧牲的第一名是「助人型」,「助人型」有可能在眾人立拱之下,「只要一個人死,眾人就可以得救,你人這麼好,你一定要在最後一刻發出輝煌的光彩」,就願意慷慨成仁了!第二首選,「忠誠型」也會願意為大家而犧牲。

 Amy:何謂:人格特質圓滿?

 華東藏:每種人格單獨獨立成熟。所有的個性都有各自的盲點,所以我們說成佛或讓自己更圓滿、更成長的一個方向,就是把這些個性的盲點剔除!每個人的功課都不同,如:「智慧型」必須去了解情感跟關係是什麼?為什麼我的人生裡面只有思想?

 Amy:要從別人的個性當中的找些什麼來成長自己呢?

 華東藏: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然後學習。比如說:「助人型」本身可以很無私、無我,要去了解為何有些人可以很自私,又為何而自私?那這自私有必要性嗎?若他不自私是否可以過得好一點?為什麼他們這麼重視自己的苦?為何一點點不能行走就這麼痛苦?從這些角度去切入,就會了解對方的心,了解之後才能知道怎麼樣去解脫這些痛苦!假設你今天早就準備好了有一天會不良於行,我只不過是少了一些能力,我還擁有其他能力,雖然不方便,但心理不會覺得不舒服,那就解脫了這一點,但若你沒有去了解別人真正的苦,就不知道怎麼樣去幫助他們,因為你感受不到他們感受到的東西。我曾經看過某個宗教團體,安慰一個得重病的人說「這都是前輩子造業太多,才會得到這種病,要趕快唸阿彌陀佛消業障,趕快將業障消完」,這樣很沒有同理心,聽得人也會很不舒服。所以我們要很真實的去了解每一種型的特色,然後才會知道他們的苦是從何而生,否則容忍性就會不足。

 Amy:那是否是培養同理心跟內心的慈悲呢?

 華東藏:我要在此強調,已經擁有及具備的特質就不需要再去加強了,因為那幫助不大。就如同跟「享樂型」說「你要多開心、對自己好一點」;對「成就型」說「要多努力,工作要認真喔」,那意義在哪?要去討論你有困惑或困難的主題!例如對「助人者」說「為什麼一定要一直幫助別人呢?不幫助不行嗎?」去討論自私,你有辦法自私嗎?等等……。要儘可能地去真正體會對方所體會到的東西,若沒有自我就無法體會,因為你把很多東西及感官、思想都封鎖、簡單化了,所以看到苦不覺得苦,因為根本就不敏感,只是覺得這是人生必經的路徑,只要我一心念佛等……,當對別人真實的苦是沒有覺知的,那怎麼去幫他解脫呢?所以一定要先恢復自己本來的那個自我,但你要知道那個自我是假的、不存在的。

 華東藏:要先去了解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所以才要兩本筆記本,一本寫問題,一本寫答案。沒有問題就不會去追尋答案,一定要有很多的疑惑這樣的人才會成佛,不能總是一直認為佛經上講的或老師講的都是對的,然後我一直習慣這麼做,這都是對的!要常常在對之中去尋找疑惑在哪裡,才能真實去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