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會摘錄

 

第二型:「助人型」、「全愛型」

基本慾望:追求愛人與被愛。

基本訴求:我若不助人,就沒人會愛我!

深層恐懼:沒有人愛、不被認同或不被別人需要。


若「助人型」有一天發現世上沒有人需要他幫助,每個人都活得比他更好,就會去想我存在是為了什麼?好像自己就不需要存在了!所以「助人型」在社會上是汲汲營營於付出與服務的,對別人的需求很敏感,但對於自己的需求卻非常不敏感,幾乎是很沒自我的。不成熟的「助人型」在大家明明都有很多苦,而不找他時,而覺得很煩惱,感覺不被需要、很寂寞!在什麼事情都不需要他去做或操心的時候,會徹底地、深深地感覺到自己的空虛!

所以「助人型」的苦在哪裡?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與掌聲,越不成熟掌聲的需求越明顯,越成熟掌聲的需求就越隱藏,但基本上都有需求與掌聲在裡面。所以宗教團體中這樣的人很容易被鼓掌、稱讚,心理就會慢慢有一種要做好這個角色的心出現,所以「助人型」的人是非常容易助長這個自我的,因為幾乎沒有人會去牴觸他不好,因為很少會對熱心公益的人說:「你多管閒事耶!」,更何況他做的事情是對人有幫助的!但很多時候是熱心過度,很多不成熟的全愛型會認為「你們要聽我的!」「這樣做就對了!」「你自己絕對做不好的啦!讓我來幫你吧!」「你就坐那邊,什麼都不用動」,所以非常不成熟的「助人型」是非常跋扈、威權的,會覺得只有他做的是最好的,別人做的都是不對的!Amy:「在團體裡頭,這會被稱做:『善霸』。

相對的;成熟的「助人型」對於掌聲的需求是會越來越少,是因應別人的需求而出現的,別人不需求時就回歸自己圓滿的內在,是不需要一直出來透氣的。「助人型」很怕內在的空虛,因為他很容易汲汲營營的在忙於別人的事情,萬一別人不需要他,他就再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用了!所以他的苦是在於「內在的空虛感」!

以上這兩型,自信心都不高。「完美型」認為:我很努力的,但我也知道我不可能完美,但我還是要求我要儘量做到完美!所以他心裡是很怕被批評的!而「助人型」的人,一直覺得我就是要幫別人做什麼,所以本身的自信心就不高了,希望用很多善行來獲得肯定,不管是別人心目中的肯定、團隊中的肯定,或者是佛教思想裡面的肯定,要的是肯定感,就不斷的用各種方式去行使善的行為讓人家認同,藉由這種好來鼓舞自己的自信,所以內在信心是不足的。

不夠成熟的「助人型」比較有問題的地方是,若他結婚了,家庭方面會顧不太好,因為他會太過熱衷於做外面的事情,就忽略掉夫妻、親子關係,因為很多時候家庭生活是很平凡而且少掌聲的,他會想辦法去外面獲得掌聲,外面的人對我是這麼認同,回到家卻不被太太認同,心裡就會有這樣的苦。所以若想要讓「助人型」待在家,就要每天給他掌聲,他才會每天都很開心,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的。每一型到很成熟的階段時,看起來都差不多,都很圓融、毫無暴戾之氣,而越成熟時要的東西就會越精緻、越精細,才發現原來這些東西都還是架構在需求認同情節之中的,要慢慢去發覺自己內在這些東西,要很精緻精細的去看,越成熟時慾望會越來越微細,微細到一般人都無法察覺到有慾望。


Amy:以前有討論到「沒有自我不等於無我」,以前錯誤的觀念認為,利他或幫助別人是學習大我,然後就會把自我(小我)慢慢忘記變成無我了。

華東藏:「小我」不見就變成「大我」了,以前第一堂課就有談到:「假我」是思想意識造做的那個我,是個性去初步了解的我,為何稱為「假我」,因為它是做不得主的,它想怎麼想、怎麼感覺、怎麼痛苦,你是無法改變它的,你會隨著這個我的反應而苦樂增浮沉降不同,是做不得主的。第二種是「神我」,修行的很好之後,覺得這世界或團體是我創造的,我擁有這個團體的掌控權,我是一家之主等等……,當助長了自己這個部分,會認為沒有我是不行的,因為我已經不是原來那個自私的小我,而是變成大我了,我都是為了全世界在著想,連吃個水果也心懷宇宙,這就是「神我」,很多人就會因此而迷失在這個很美好、偉大而該受尊崇的我裡面!若再有點神通,那就更好了,神我就會更加強成認為我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有些是會認為自己吃素或拜佛就比沒吃素拜佛的清高或者罪業輕,覺得自己比較尊貴的感覺,也是神我的一種表現!但是已經比假我好,至少已知道該做一些比較對、比較好的事情,比自私自利、整天沉浸在自己私慾之中的人來得好一些了。


九型人格的修學整合方向:

二、全愛型:想要助人,應該-自我克制、持之以恆、深度思考。

 要克制自己一直想要幫助別人的那種熱情,助人的熱情。持之以恆就是我在做這些事情是有深思熟慮的,我不是為了我自己開心,或人家認同我而去做這些事情,而是這件事情真的很值得我們去做,做得時候要深度去思考「這樣做的意義何在?」,有時候幫助別人也可能是害了人,以前我們醫生就有討論過一個觀念,若一個醫術很好的醫生,三兩下就將病人的病醫治好了,病人在這個疾病中就會無法得到思考的機會,比如一個認為人生就該衝衝衝的人,當他生病時,就是身體在告訴他不能再一直衝了,要給身體適當的休息時間,結果他還沒有得到這個警訊,醫生就將他治療好了,這時候他一定又繼續回去衝,也許過不久就什麼病都來了,結果變成這個醫生的醫術害了這個病人無法去體會身體是需要重視,他沒有體會到這些的「業」,是不是由這醫生來幫他受呢?

假設Amy是個醫生的話,一定是很想趕快將每個人的病的治好,但是若病人的病一直無法好呢?是不是要開始思考另外的方向,也許這個病不是單純的這個問題而已,是有更深層的問題存在。有一個老人家一定要有人扶才能走,不扶就倒下,大家應該會覺得他應該是真的無法自行行走,但他也有可能是假裝的呀!因為他有需求,想要兒女一直關心他,不扶他他就跌倒給你看,可能如果晚上偷偷去觀察他,他可以自己走去上廁所。所以要去深度的思考,去觀察這個到底是不是你幫助的目標,或者是此幫助的行為是否能讓整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若可以就做,若不行就不應該這麼做,所以醫生必須很有智慧,因為有些病人是不適合一下子就好的,有些慢性病的來源是因為他的內在出了問題,必須在這個疾病中幫助他,陪他一起度過,體會這個疾病帶給我們的思考。

以癌症來說,不是用認為癌細胞就是壞人、惡魔的態度,然後用最毒的藥去攻他,其實不是這樣子,應該要將癌細胞當成家人,然後去想為什麼今天這個家人對我不好的,它是不是發生什麼問題,是不是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因為它本來是我們自己的細胞,為什麼變得不聽我們的話了?為什麼不合群了?所以有時候要退一步思考,因為有時候「助人型」會熱心過度或揠苗助長,也常常覺得事情該由她來做,認為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需要。Amy是屬於相當成熟的助人熟,所以幾乎沒有這樣的缺點。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讀書會摘錄

 

第一型:「完美型」

基本慾望:希望自己是完美的、對的。

基本訴求:我若不完美,就沒人愛我!

深層恐懼:害怕自己做錯或變壞。


又稱改革者,因為認為世界上一切都不對、不完美,所以需要我好好的去處理每件事。因為無法很相信別人做的事情,很多事都要事必躬親。基本上他覺得自己是對的、是最完美的,為了要證明他是完美的,所以必須把其他人都看做是不完美,若別人都是完美的,相對起來他就不是完美的了!即使他不是完美的,至少已經盡力使自己成為最完美的了!他已經盡能力批評自己了,甚至對自己比對別人嚴格,但是以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對自己嚴格,所以認為很多人都有錯,但當他犯錯時,他不會覺得自己有犯錯,會認為是別人的錯。

有位病人的先生是「完美型」,連她玩facebook,先生都抱怨她上傳的照片中臉有稍為歪歪的,為何不將照片轉正一點呢?太太跟我說:拜託醫師好好告訴他facebook只是玩的,不需要這麼認真好嗎?


源襄:完美主義的人,是不是正義感也很強、嫉惡如仇呢?

華東藏:會!你所說的正義感,是指有人不乖、做壞、做錯事、不守規矩等這些!他認為不該這樣,例如:對於走後門或插隊的人就會非常憤怒,認為人不應該這樣子,因為深層恐懼是怕自己萬一做壞事或不守規矩怎麼辦,所以不斷強迫自己要做得好、行得正。

華東藏:完美主義的人很容易鎖眉頭、想事情,因為容易對事情不滿,很多修養好的可能不講,但心理是不滿的。「完美型」的人生活相當辛苦,因為要求自己很多,自我要求很高,又很容易看到別人錯的地方,當別人指證他錯,他會認為這不叫錯,自有一套說詞,所以「完美型」的人是無法忍受任何批評的,會質疑對方有做得比他好嗎,是很難教的學生!

華東藏:「完美型」很少做是非分明的事,不會要嘛全做要嘛不做,他會一邊做一邊批評,除非有更大的關係破局!一個「完美型」的女生剛開始結婚的時候,一定覺得老公是最好的、覺得很幸福,嫁了之後就開始覺得先生怎麼那麼沒用,整天只會看報紙、當大老爺,心想要是我能重新回到20歲,我一定不要結婚!所以常常會後悔自己所做的決定、所做過的事情。所以「完美型」的苦在於:要求自己又要求別人,看事事都不順心的苦。

華東藏:「完美型」的人,覺得自己的判斷很精準,所以如果他覺得這個人不值得聯絡,他就20年不連絡也沒關係,也可以覺得很多人都很爛,充滿缺點的!「完美型」的人是不好相處的人,要跟他相處的第一點就是必須先認同他、覺得他是對的,之後才能談其他。那要怎麼跟「完美型」的人相處呢?其實是真的很難相處的,因為「完美型」的人也未必想跟你好好相處,除非你是一個他很認同的對象,他想跟你結交,要不然他是看不起很多人的,也不覺得跟你相處有什麼重要,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非常完美、非常好的,所以他也只跟認同這點的人來往,所以要跟他相處,只能夠多尊重他,多寬容一點。

華東藏:他們也算是內向思考,悲觀主義的人,也比較屬於黑白主義,凡事非黑即白,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家人也是一樣,和得來就和得來,合不來就合不來,沒有中間地帶。很多「完美型」成就都不錯,那代表他在事業上非常有創見,然後是非常認真努力的人,事業是他比較熟悉的部分,假設要跟他建立關係,就可以朝這個方向切入。但人總是有偏頗,一個太重情感的人絕對不會有太大的成就,很多成功的人都是六親無緣,太重視某一邊總是會有一邊顧不好、無法兼顧。


九型人格的修學整合方向:

一、「完美型」:想要完美,應該-放下拘謹、敢於創新、接受別人。

  因為「完美型」很難接受別人,不接受這世界上有可能有不完美的狀況。「完美型」的人也很拘謹,知道這個東西好吃或安全,就一直吃那個東西,不敢輕易去嚐鮮,所以他很難發現除了自己認定的完美之外更好的事情,所以「完美型」的人不容易進步,因為我就已經很好了,幹麻還進步,他很要求別人,但相對沒那麼要求自己,所以很難進步。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文 / 讀書會摘錄

 

我們很多時候都是感受到人生的痛苦,但是我們想個辦法讓它變成不苦,比如說:先生外遇了,心中就會解釋「這是我上輩子欠他的」或是「他這輩子自己造業」,那就我在還這個債、業障,一這麼想就覺得我變開心了,因為我是在做一件清洗自己的事情,好像讓自己不好的越來越少的感覺,所以我們的樂,很多是建立在不苦上面的,就是我不要讓它感受到那個痛苦,所以我就變得相對的樂,但它仍是樂跟苦兩邊,不苦不樂也仍是兩邊,單我們學習到佛菩薩所說的「非苦非樂」時,那個狀態之下就不會有苦樂之受,此時才是真正的解脫。

比如一個人中樂透,一般人剛中獎應該是會先快樂吧!後來就會開始焦慮了,擔心這些錢會不會被人家搶,或該怎麼用呢?等等……為了保有那些金錢,所帶來的又是一陣痛苦,再來煩惱要不要跟家人講,要分享還是不分享,這裡面都有很多掙扎,所以有很多人中獎之後,都辭掉原來的工作,搬到別的地方去,接下來找個不需要工作的環境,買個豪宅享受一下,不工作之後可能開始會有空虛的問題,所以世界上的苦樂感受都是相對的,剛開始以為那樣是很好,後來就變得不好。

比如一個情路超級不順的太太,看到鄰居有一對夫妻感情超好了,即使年紀很大了還會手牽手去散步,就很怨說為何自己會遇到這麼薄幸、對他不好的人,但有一天鄰居的那個先生車禍往生了,鄰居太太就變得極端的不快樂,甚至比這位太太還不快樂,因為她覺得失去了先生的照顧,覺得這輩子完了,後來還得了憂鬱症,往後的十幾年都過得非常不好。所以感情太好,將來也會變成痛苦。所以不要認為現在的感情不順,就毫無快樂可言!苦樂都是相對而說的,端賴你如何去看。問題是我們雖然知識上懂了,明明苦樂都是由內心所現,但不同的個性因為欲求不滿,這個時候你怎麼樣也快樂不起來,可見得快樂的這種覺受,所以不是用思想就可以搞定的!

Amy:那何謂「非苦非樂」呢?

華東藏:要了解「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意思是說:今天先生有緣跟我在一起,那是上輩子或這輩子我們所造下來的福氣,所以我們有這樣的因緣就好好的珍惜,但當有一天因緣盡了,也許我先走,說不定他先走,但是我們心理都沒有任何感受到虧欠對方、或者是不圓滿或後悔的想法,每個因緣都可以過得很自在,有因緣時就珍惜,沒因緣了也就沒有,會有其他因緣出現,就順著這些因緣所現,而心還是保持不動,或許你會有情緒、悲傷、捨不得的感覺,但是你中心的那個幸福感跟充實是一直存在的,此充實是一種根基的不動。

華東藏:假設今天突然生重病,從現在到快往生的這段時間,也許五年、十年,那心會做什麼樣的變化呢?有些人一得病會先否認,為什麼會是我?可能就否認一年了,一年的時間都無法接受,認為這不是他該得到的病,接下來接受治療時又覺得是一種折騰,剩下的這幾年對他而言都會過得很不快樂。但有學佛的人,會明白這是一個得病的因緣,算一算剩幾年就要走了,那我就珍惜這幾年的時間,用我僅限的能力,可以做些什麼就去做什麼,符合因緣而行。

源襄:一般人都會怕死的過程!

華東藏:就是「折磨」的這部分。其實痛覺或者不舒服,這些都是會麻痺的,若心理越在意這樣的症狀存在時,它就會越痛苦,當你不在意時,它就會變得不痛苦了!很多人無法接受痛苦,不是因為身體造成的,是由心理造成的,是對死亡跟不可掌握的恐懼感,很多人因為罹患癌症而自殺,都不是因為本身痛覺或不舒適感所產生的,而是無助跟絕望以及對未來的無法掌握的那份害怕而產生,是由思想所帶來的!

華東藏:有一份統計,很多人在未罹患癌症之前都生活的很好,但一旦被醫生診斷得到癌症,很多都很快在一年內崩潰了,認為已經被醫生宣判死刑了,所以很多人都是被嚇死了,而非疾病本身的緣故。所以西醫醫學很喜歡做診斷,但這種診斷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因為這種診斷常常使人害怕,在不知道之前其實就已經懷抱這個狀態好一陣子了,那時沒什麼事,反而知道了之後很快就有了問題,所以我常常跟病人說,該做什麼治療就做什麼治療,但是不要把自己當作是癌症病患,就當是個正常人,不過是有病需要治療而已,若能用這樣的心態來過,通常都可以活得比較久,因為以前已經帶著這些癌細胞活很久了。

華東藏:所以,究竟這一件事情它本身是好還是壞,其實是很難講的,可是若一直執著在這件事情一定得怎麼樣的時候,那它不怎麼樣你就會覺得痛苦。比如說一個慈悲的人希望小孩能學好,如果萬一不幸他的小孩是個敗家子或很浪蕩去學壞,這個時候這媽媽會不會很痛苦?會一執很痛苦吧!我努力一直在做幫助人的事,怎麼被我教出來的小孩子會是這樣子,心理一定會痛到不行。陳凱倫就很明顯可能是「助人型」的,就沒有太注意到小孩子的成長狀態。「助人型」的人蠻會說教的,很愛講道理,但是有很多道理是無法符合小孩內心的需求,所以也是會有問題!

華東藏:我們因為思想限制的關係,會把某些東西看得太重要。有些人失戀了就會想要去自殺,就是把對方看得太重要;先生不要我了就想要自殺,那就是把先生看得太重要了;事業失敗了就想要自殺,就是把事業看得太重要了;生病了就要自殺,就是把病痛看得太重要了。若我們學星雲大師那樣,感受輕一點、淡一點,不要那麼在意目前所存在的狀態,不要領受它所帶來的恐懼,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活得很好,在任何不順的狀況之下,仍可以保有一顆安定的心,安定的心本身就有力量。

華東藏:人生其實痛苦是比快樂多很多的,走了也未必是一件不快樂的事,就像婚姻,婚姻真的很快樂嗎?有很多人是在婚姻中感受到痛苦的,所以離婚了反而會覺得快樂,覺得單身、自由很好。生死也是如使,生真的很快樂嗎?說不定死了更快樂,死亡之後的世界可能是更美好的,但是你一直覺得說那一定是不美好的,一定是現在比較好,所以會一直執著在目前有的因緣裡面,就會一直覺得痛苦。若不要執著,知道人生本來如此,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些過程,也知道我們這輩子所造的業,今生的這些好事、壞事或者思想情感都會被帶去下一個輩子,我們這輩子越平和,下輩子就會過得更好,所以珍惜每一段的緣分,若在這樣的想法之中,就不會特別去害怕生或死這件事情。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文 / 讀書會摘錄

人有千萬種,但血型、星座、八字將人分成數種,九型人格並非說你是這一型的人,就完全遵照像它所說的那樣去表現,但它有意義的地方在於「基本訴求」,是心理的動力。為什麼想要學佛、想要參加讀書會、想要追求事業順心等等……,這些都是有他根本的內在動機,而九型人格正好是去了解你的內在動機,沒有動機,人就不會行為,沒有目的,能量就沒有歸屬的流向的重心。就像太陽的能量是像四面八方放射,我們人的能量是有限的,若沒有目標就會散蛋打鳥,不曉得該做什麼,也沒有動力!當有目標時,就會堅持將能量集中在這個點上,能量要能集中時,必須要此目標是符合你內在覺得最舒服、最想要的狀態才行。

比如說:若學佛可以讓「享樂型」更解脫自在、更開心,那他就會願意去學佛;若打坐能讓心完全都空掉了,那他就願意去打坐。若這件事的結果可以幫助更多人,那「助人型」就會願意去做,假設他要成佛,但光他自己成佛對他來說沒什麼意義,若成能幫助大家也佛那他就願意去做。但對「智慧型」而言,若做了這件事可以讓我的智慧更通達,天下事便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那就是他最好的目標,就願意那樣去做。

所以不同的人動力不同,我們說想要最高的成就,智慧能夠通達,心中完全沒有痛苦,完全解脫,就要依照各位個性的盲點去處理它,讓它跟你的基本慾望是合而為一的東西,這是初步,你才會認真去學。當學習到接近解脫時,那時候個性已經被你看清楚了,了解原來那是假我在運作,就會越接近那個圓滿的狀態,那時個性已經不是重要的事情了,像「忠誠型」在接近成佛時,他的安全感是完全穩定的,心中不會有任何的不安。通常我們的個性都不是這輩子才這樣,都是很多輩子慢慢累積而來的習性。

華東藏:大家覺得在成長之中個性有沒有改變。

源襄:我覺得每遇到一次挫折時,都會改變一些,慢慢一點一滴。

華東藏:會覺得這樣慢慢改變之後,踢到鐵板的機會變少了嗎?

源襄:會阿!踢到鐵板那麼痛,下次一定不會想再去踢了。

華東藏:我年輕的時候,同一個鐵板踢了七、八次,才覺得好像不能再這樣踢下去了,故事內容都一樣,只是人換了,這叫輪迴。不斷地去接受一樣的傷害,就像看到一個洞,明明有看到一個洞,但你又跳下去,跌得很嚴重,然後爬起來。下次遇到別的地方,又是一樣跌下去。那就是內在有一個地方是沒有滿足的,若將傷口滿足了,事情就不見了。像覺勇在市場一直碰到同樣的狀況,表示你內心有某個地方是有問題、沒有解決,才會同樣的逆境一直遇到,解決了逆境就不見了。所以當你內在圓滿的時候,外在也會非常順心耶!

Amy:所謂圓滿,也是自己認定的標準,好像也沒有標準。

華東藏:內在圓滿是你心中沒有負擔的狀態,越沒有負擔就越圓,比如說:在你心中轉轉轉,轉到某件事情會卡一下,卡到的地方都是方跟角,當轉的時候都沒有任何地方是卡住的,那個就對了,那就是叫圓。

華東藏:學習圓滿有兩種特別的性質,第一個是圓,中心到邊緣都是一樣的距離(半徑相同),若把自己的心當作車輪,現在我們的心就是在外面那個外圓周上,當人生的命運之輪在轉時,心就會很不定、感到很不安,一直跟著動、轉,是很勞累的。慢慢修學後,智慧開了、定力增進了,他就從外圓周慢慢往中心跑,命運之輪還是一樣在轉,但是你跟著轉的速度是不是就慢了很多,所以即使塵世之間,煩煩擾擾的事情很多,雖然這世界是遷變的,但是你的心還是很穩定的,最後修學的目標就是到佛的境界,就是在那個中心點上,車輪轉的飛快,但是你的心是不動的,所以圓有這樣的特質。

華東藏:要達到圓滿的狀態,第一個你的心是要在中間,不偏不倚,不管命運之輪是如何轉,你的心仍是清淨如鏡,此即不動的心,是很特別的境界,他所代表的並非是無感或冷漠,冷漠代表一種負向的力道,就像有愛才有恨,但不動是在中間的,不是熱情也非冷漠,是介在他們兩者中間,即中道的精神。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文 / 讀書會摘錄


  每一種人格都需要「自重」,自尊心與他人重視,人格的特色都希望自己是有用的,或者在我認知是很有用的!也是說:我希望我的特質表現出來,我是個具有存在價值的人!沒有存在價值就不會想要存在,沒有目標就沒有動力,這是人基本的訴求、人性。所以人做每件事情都不可能沒有目的,通常都會有個目的存在。比方說:唱歌有沒有目的?唱歌通常是自娛娛人,放鬆自己,有目的有快樂才會想要去做。若覺得唱歌事件討厭的事情,人家又不見得愛聽,若是這樣想就不會想要唱歌了!

  有些人覺得懶惰不好,我應該更努力的修行,因為努力修行才是對的,懶惰是不對的,但結果通常還是懶惰!因為潛意識裡還是認為懶惰是對的,懶惰讓我很舒服、愉快、不用擔什麼心,所以目標就是我要很輕鬆、不要有負擔、責任,內在都指向讓你去懶惰,外表卻還是說「懶惰真的是種罪惡,大家應該都要好好的精進、修行」,那只是好聽的話,但內在並不這麼想!所以為何無法如外在所言好好精進修行?為何還是懶惰?那代表你心理覺得懶惰是對的!所以很多人常覺得明明我就很想去改變自己,但就是沒有辦法!但其實你沒有辦法不去做那件事情,正是你心理想去做的那件事情!

  一般來說,它是有這樣的動力流向,但只是目的性是高或低,若此目的可以加強自信心或提高尊重感、成就感,就會越有動力去做,反之則越無動力!所以可以去看看自己一天的行程,為何上網上半天,或者發呆,去想想時間是怎麼過的,心理又是想要幹麻!就會比較了解自己大部分的時間,心念都是在做什麼!只要常看到自己心理其實是想要舒服的那一塊,就比較不會懶惰下去!當你真實的目標是我不要舒服,就會去克制我要舒服的那個狀態,所以我們才要去立願,立願通常是要逆自己的個性而行使,個性導致目前的狀況,因為現在的你是不夠好的,不夠幸福、安定、快樂或不夠有安全感,我們才有動力、才需要修行,若已經達到究竟圓滿,每天都很開心、幸福、圓滿,你已經在至高點了,就不需要修行了!所以我們說佛是至高無上,因為沒有在比佛更高的了!那個地方就叫圓滿。

  那圓滿的地方有可能會往下坡走嗎?會往下坡走就不是圓滿!所以佛也是至圓至中的,就是最中心的那個點。若佛是可以成就的,比如念咒念十億遍就可以成就,那不念就開始往下掉,假設是可以成就的,那就一定會有下來的時候,所以佛是無法成就的!沒有那個可以成就的位置叫做佛,解脫你所有的束縛的那個狀態才叫佛,當下就可以成佛。但一般我們都會認為它是一個目標、成就,一直想要去達到,但會達到的就是會往下的!大圓滿的「大」,就是無邊、一切的意思。

  原本我們在修學過程中,原以為應該是有一個佛的位置,讓我們去攀爬,只要努力做10萬個大善行、一百萬個小善行,在加上念佛念咒幾次,或捐獻了幾千萬之後,應該就可以比較接近佛一點了。但達到的是「福德」,將來會使你過很好的日子,擁有很好的容貌,週遭的順報及依報都會非常的圓滿,大家都不會得罪你,只會讚嘆,但就是不會解脫!還是一樣生老病死、擁有痛苦。想要真正的解脫就是要了解這些,唯有證到般若智慧,才可能解脫!般若智慧所描述的一個方法是說「佛的位置不是成就得來的」,過程中所靠得是:了解個性中的盲點,一點一滴的去修正,修正到最後,修無可修、極度圓滿的狀態,就是佛!至圓自性。

 Amy:為了說明,所以有分等級跟層次?

 華東藏:不是,當打破思想的桎梏,證得初地之後,就會知道接下來該怎麼修了!還未證初地之前,大家都在門檻外,猜說這個門到底怎麼進去,至證初地後才開始踏入修行的門。才了解原來我們的自性眀光是該這樣的去持、立,才知道該如何修心才會圓滿,進而慢慢持續擴大,從一個觀念的圓滿到一百個觀念的圓滿,再到一個人的圓滿,最後全世界、全宇宙的圓滿,慢慢一步一步的進階。但在那之前,我們所要面對的是去了解,到底自己是怎樣的一個造做的個體,怎樣去了解個性,個性是我們自己認為的自己,討論個性其實就在討論假我,最初步的那個東西。

 華東藏:我們反覆提到每一種個性的人,所認為的「我要成佛」這四個字都代表不同的意義,只是在假我的那個範圍裡,找這個範圍裡我認為最好的東西,但還沒打破這個假我!所以必須要參合不同型的人,了解他們的人生究竟在想什麼!從他們身上看到盲點,從「智慧型」身上看到:「怎麼會認為求知是一件這麼重要的事情,人生除了智慧還有感情阿,那你的感情在哪裡?人生如果有三個面向,你只有智慧、思想而已。」在他們身上會看到缺乏的部分,然後反觀自己是否也是,進而發現自己尚有很多缺陷、並不圓滿。

 華東藏:像「成就型」或「領袖型」,都認為事情都要做、目標達成才是重點,但他忽略了在這過程裡面,人際關係的諧和,是否每個人都願意為了這個成就而喝采?還是只是自己醉心這個成就,過程血流成河也不管、在所不辭!但由「情感型」的人來看,假設要犧牲這麼多人,那我寧願不要成功!但「成就型」認為,為了成功這些人的犧牲是值得的!「成就型」會認為「若沒有我,誰來成就?」,沒有我就沒有成就這件事情,所以「成就型」的我執非常強,一切都要架構在我之上,若對我沒有基本上的利益,他是不會去做的。

 華東藏:願意為眾人犧牲的第一名是「助人型」,「助人型」有可能在眾人立拱之下,「只要一個人死,眾人就可以得救,你人這麼好,你一定要在最後一刻發出輝煌的光彩」,就願意慷慨成仁了!第二首選,「忠誠型」也會願意為大家而犧牲。

 Amy:何謂:人格特質圓滿?

 華東藏:每種人格單獨獨立成熟。所有的個性都有各自的盲點,所以我們說成佛或讓自己更圓滿、更成長的一個方向,就是把這些個性的盲點剔除!每個人的功課都不同,如:「智慧型」必須去了解情感跟關係是什麼?為什麼我的人生裡面只有思想?

 Amy:要從別人的個性當中的找些什麼來成長自己呢?

 華東藏: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然後學習。比如說:「助人型」本身可以很無私、無我,要去了解為何有些人可以很自私,又為何而自私?那這自私有必要性嗎?若他不自私是否可以過得好一點?為什麼他們這麼重視自己的苦?為何一點點不能行走就這麼痛苦?從這些角度去切入,就會了解對方的心,了解之後才能知道怎麼樣去解脫這些痛苦!假設你今天早就準備好了有一天會不良於行,我只不過是少了一些能力,我還擁有其他能力,雖然不方便,但心理不會覺得不舒服,那就解脫了這一點,但若你沒有去了解別人真正的苦,就不知道怎麼樣去幫助他們,因為你感受不到他們感受到的東西。我曾經看過某個宗教團體,安慰一個得重病的人說「這都是前輩子造業太多,才會得到這種病,要趕快唸阿彌陀佛消業障,趕快將業障消完」,這樣很沒有同理心,聽得人也會很不舒服。所以我們要很真實的去了解每一種型的特色,然後才會知道他們的苦是從何而生,否則容忍性就會不足。

 Amy:那是否是培養同理心跟內心的慈悲呢?

 華東藏:我要在此強調,已經擁有及具備的特質就不需要再去加強了,因為那幫助不大。就如同跟「享樂型」說「你要多開心、對自己好一點」;對「成就型」說「要多努力,工作要認真喔」,那意義在哪?要去討論你有困惑或困難的主題!例如對「助人者」說「為什麼一定要一直幫助別人呢?不幫助不行嗎?」去討論自私,你有辦法自私嗎?等等……。要儘可能地去真正體會對方所體會到的東西,若沒有自我就無法體會,因為你把很多東西及感官、思想都封鎖、簡單化了,所以看到苦不覺得苦,因為根本就不敏感,只是覺得這是人生必經的路徑,只要我一心念佛等……,當對別人真實的苦是沒有覺知的,那怎麼去幫他解脫呢?所以一定要先恢復自己本來的那個自我,但你要知道那個自我是假的、不存在的。

 華東藏:要先去了解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所以才要兩本筆記本,一本寫問題,一本寫答案。沒有問題就不會去追尋答案,一定要有很多的疑惑這樣的人才會成佛,不能總是一直認為佛經上講的或老師講的都是對的,然後我一直習慣這麼做,這都是對的!要常常在對之中去尋找疑惑在哪裡,才能真實去了解。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