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第二堂 發心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發心這堂課,上下來真的對吱吱來說是個思維上的躍進,許多以前模糊的概念似乎也較清晰一點;就像常不輕所分享的,對概念性的邊框(黑洞例子)有了頭緒,後 續就是要精進、要打破許多洞讓覺性之光透出來。

課中老師有ㄧ段說:第三種層次的發心,發心是和本覺一模一樣的,就是自然,清淨無為,所以他沒有刻意要你去度眾生、、、、。初聽這段話讓我覺得相當有意 思,因第三種發心沒有提到慈悲心耶!那是大圓滿耶!最高層次耶!怎反而是第二種層次大乘的發心才著重慈悲心及利他度他呢。


哎唷~且現階段的我知道自己無法直接從大乘的發心出發,真覺得太矯情了,喔~吱吱還無法作到但我還是想要覺悟呀!那真的可以不用那麼慈悲就直接從第三層次 修學嗎?不對不對。可是慈悲心一定很重要呀?因書中一直提到要有慈悲心,而老師也提過智慧型要學習慈悲,可是第三種發心覺悟沒有著重這一塊呀!

思考思考思考,如果修學中還是要伴有慈悲心,那慈悲的作用是?


若吱吱有慈悲---->利他---->我執慢慢瓦解---->執有變淡了---->會覺得許多人事萬物的確是因緣生因緣滅----->不生不滅 ----->往大圓滿方向
喔~天呀!我找到答案了,那只是通往大圓滿的一種進化過程,所以這也就是為何老師說師姐『慈悲』已修學完成,但她還沒證悟所以她需要的是別的修行方向讓她 通往覺性。


那這樣不就是像大圓滿生活『佛法日服量』一段內容:不管你是從哪裡開始,悲心、虔誠心、慈心和菩提心,永遠都是必需的。這是真的,當你試著認出「本覺」, 且在你認出本覺後,這些特質都必須具現在本覺的表達之中。這本書看似白話文但深澳的很。


觀一提問:上完這堂課(菩提心、覺悟、不生不滅、觀察者等),後面會不會覺得無聊?觀一一說完,不知道為何我好像也有點認同,似乎自己也有此疑問念頭,後 來再深入思考一下,發現自己也不過只窺見一點佛法概念性樣貌罷了,這樣只不過知道義理並無證悟呀!那還是在原地打轉只不過是出發後更不會迷路罷了,配備已 從地圖升級到3D衛星導航。出發往覺悟的路上所能使用的法寶,法器還在後續章節裡尚未取得來使自己進化,一思惟到這裡就對後續課程充滿興趣。這就更呼應到 講義『規劃生命出路』最後一段:唯有經過如此長期、耐心的修學過程,才能讓自己處於無分別、執著的無我無私狀態。是呀!需經過漫長修行,但需多少劫呀?


不管了,首先要先把大圓滿後續章節學習過後加上老師的指點教化,及應用在生活中,忽然覺得真的不會無聊耶!說不定還能苦中作樂。

最後這堂課因有同學提問,讓吱吱能進一步也去思考,忽然覺得以前對皈依僧不是很能理解,現在似乎懂了,因大家一起修學一起收獲一起互有助益。怎麼會這麼棒 呢,大家千萬別缺席呀!


感恩諸佛菩薩加持陽竹林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文/華藏祖師

        初機學佛,必須明瞭世間法與出世法,世間法一切一切,以唯物為主,出世法以唯心為主。世間一切物質,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礦物必經成、住、壞、空四個時期,一切物質終必空壞,一切生物終必老死,學佛者先看透一切畢竟空而將唯物觀念打破,繼看破一切生命畢竟死亡而看破色身乃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畢竟空寂,其不 空者何?惟心是也,心者意也,不指肉團心而言,分為心識心性兩種。心識者,眾生心也,亦謂之生滅心。心性者,佛心也,謂之菩提心,亦謂之不生不滅心。  
   
        何謂眾生心?由六根攀緣六塵八識而 生分別愛惡取捨,包括一切貪嗔癡慢妒,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報復心理以及種種意氣用事,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等而起之妄念均屬心識 ,謂之眾生心。迷則由此心識成生滅、落三界,入輪回而成六凡,悟則由此心性超生滅,證真如,頓般涅槃而成四聖。
    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染凈,染謂取著六塵,凈謂不取六塵。世人未有不染六塵者,若取著之而起貪嗔淫殺等業是為惡,反之則為善,又于六塵而行施戒忍者是謂善,善惡之業成於今,苦樂之報應于后,因地善惡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沉,有天、人、修羅、地獄、餓鬼、 畜生之各異,六道中繼續造業受果從而輪迴不息。
 
        觀其始由眾生心念而生,故佛言三界 唯心,萬法唯識,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制其染心,斯為要法。若于六塵不取即無業,從而無報,是故一念不生則六道俱銷,輪迴斯絕,業種便斷,斯出三界矣,若居不生而證真,身心永息,是為二乘,若從不生處而起六度萬行,是為菩薩大乘,若似斷未證帶異計邪見者,是為外道,未免輪迴,是故縛脫由心,得失在我,修行 者其共鑒之。
    彌勒菩薩法語云:分 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凈,染有生死,凈無諸佛,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又云依智不依識,依 識入地獄,明瞭此旨,學佛庶乎近焉。
 
        何謂佛心?即自覺覺他,自度度他, 覺行圓滿,依之而修,謂之發菩提心,依之而證,謂之佛陀,佛者覺也,覺分三種,一、外覺二、內覺三、直覺。外覺即澄心,專修一個‘惺’字,內覺即住心,專修一個‘靜’字,直覺即攝心,專修一個‘寂’字,以上三點合為一修持,是為大圓覺,亦即發大菩提心,依此而修持,是為法身常住境界,此時行者安住甚深三摩地(正定)不 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滅,謂之究竟涅槃。
 
         澄心之教理:是 教行者對一切外境,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臨心 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囗訣,徹底修行,使六根清凈。
 
        住心之教理:是 教行者對心內一切事,過去、現在、未來,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心平等而住 ,於心無事,於事無心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囗訣,徹底修行,使第七識(末 那識)清凈。
 
        攝心之教理:是 教行者對一切外境及心內一切事,將外境內事,打成一片,是為中境,觀外境如夢如幻,內事悉皆空寂,空幻一如,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心平等而住,住世同一夢境,出世還歸一如是也,其意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由第八識(阿賴耶)清凈轉成第九識(庵摩羅識)即清凈無垢意,此識即為行者之清凈心性,經云: ‘諸佛清涼月,遊于畢竟空,眾生心水凈,菩提影現中’。繼要安住甚深三摩地,保 任此正定,則自性與法界性打成一片即究竟涅槃矣。
 
        修行之道無他,唯有革心而已,即將 眾生之生滅心轉為不生不滅之大菩提心是也。
 
        總之,一切眾生未明心見性時,見色 住色,聞聲住聲,心為六塵所轉,四大五蘊所障,四相所迷,自已作不得主,故輪迴 生滅,見性之后,六塵還原為佛性矣。
 
        佛言:一 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過去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未 來諸佛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望為勉旃。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