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第四堂 止 : 利益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2004/01/07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引用自:大寶法王噶瑪巴官方中文網


近來全世界各地,特別像是在中國、台灣、香港等華人地區,出現了憂鬱症的疾病,這些人的內心變的緊繃慌張,很不快樂!

這種疾病的產生當然不是無緣無故的,這是有某些各種不同的原因造成的。要想辦法不要得到這個疾病,首先要探討原因是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根據我的經驗來推論的話,我們的內心變的緊繃慌張、不快樂、出現自殺等等的惡業,主要是自己內心不能夠知足的緣故而造成。在任何方面,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懷著強烈的期望,有時期望太強烈,而不能夠實現,這樣的痛苦強烈折磨下所以導致了自殺。

同樣的,現在這個世界,經濟發展非常繁榮的緣故,許多大都市變的非常忙碌,因為非常忙碌之故形成了一種壓力,影響了我們的內心,內心變得煩躁不安,所以內心不能放鬆,清閒悠然,所以內心就不快樂,造成自殺這種情形。總之,有許多因緣條件,所以我們首先要去探討這是原因是什麼,明白瞭解了這些原因,思維要如何把這些原因消除掉,而且我們要學習正面調適的道路。

內道佛教義理之中提到,我們要消除這種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我的看法,就是要多多思維業力因果,業力因果是真實不虛的,不會造假的,如果能夠明白瞭解業力因果理論,當我們內心有強烈期望的時候,非常痛苦的時候,都是有一些幫助的。同樣的,觀修慈心悲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更特別的是要能夠安心,心能夠寧靜 的方法是安止,就是觀修安止〈止觀〉,肯定的,如果用安止的方法使內心得到了寧靜,實在是非常好的。安止方面對這個疾病是非常有用的,我是這樣想的。


◆「為憂鬱症者的開示」是 大寶法王於2003年底的噶舉祈願大法會圓滿後離 開菩提迦耶前一小時,應原動力唱片的祈請,自然流露的一則開示。



林嘉發醫師:有關「止觀」的修學方法,在陽竹林讀書會初級班即有淺顯易懂的討論,觀迎大家有空再去回味一下。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重點:


1. Page.63 / Line.6 幻相的基本特質是迷惑,當我們了知這僅是幻相時,幻相馬上就變得更易著手。

2. 我們有一個安住自性上的方法;可以不被 “在對客體的迷戀” 上所困。我們不但能自由自在,也可在日常生活中不迷失。

3. 菩提心的基礎是放鬆:沒有放鬆或靜定,就沒有自在感可言;沒有自在感,就沒有喜悅。

4. 自他交換的修行:一但我們自己能夠自在,就有一定的歡喜和喜悅生起。我們就能分享,將我們的安樂送給他人;並將其痛苦由自己承受,如果是迷惑或不自在的話,哪有快樂可以分享。

5. 修道者於內在應該更柔和,假使在修行中感覺到內在變得更緊繃,就應該休息一下了。

6. 當我們完全不意識到自己,徹底被外在事務所佔據和忙碌著,這個心根本不了解自己,那麼就需要止了。

7. 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8. 學習如何讓念頭自由來去而不執著,;對凡事的覺性,都需要維持在其本然的狀態,住於本性,是覺知的、不散亂的,就能注意到身體、知覺和心裡的活動。

9. 當這個覺性越來越穩定、微細和細緻時,就能越增長,那就會是本覺;但為了讓本覺出現,對執著或攀緣必須屏除就是所謂「無修不放逸」

10. 無所依的止來指認我們「是什麼持續地帶走我的注意力?當念頭或情緒生起時,馬上被吸進去。」

11. 止是調伏自心之法,即使是馴象師也要調伏自心,是不是還在二元分別之中,觀看者並未消融、解脫、依舊看著。

 

【討論問題】

1. 在修學的過程中是不是都有明天再說的時候?如果是應該怎麼辦?(請大家踴躍分享回饋)

2. 照 Page.62 / Line.8 說的:介於凡是都照固定行程的習性并因而認定事情就會按時發生,是不是也是一種輪迴呢?若改變它是不是就超脫這個輪迴?

3. Page.64 / Line.9 大樂、清明、無念所代表的真正涵義為何?煩請老師詳細說明!

4. 從 P64~67 根據文章中所闡述心與腦及意識與經驗等等的面向,除了意識形態去思考以外,還有更好的方法嗎?無論是否有關修行方法。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