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觀東主

 

壹、對應煩惱的方式:

佛陀教導三種主要的律儀來對應煩惱 捨棄、轉化、認出煩惱的空性

 

  1. 捨棄煩惱:是對煩惱保持一定的距離,盡可能地避免煩惱。你去到一個祥和的地方,在那你不會涉入任何煩惱,一個沒有太多試練的地方;你沒有從根斬斷煩惱,但也沒有太多「再投資」出現。捨棄,盛行於小乗法教中作為在心中生起慾望時的對治。

 

  1. 轉化煩惱:大圓滿的法則是不需要倚賴別的對治法。當嗔或貪生起時,可以讓其自行消失,為有當你無法讓其自然解脫時,就必須依靠外在的對治法。假如一個煩惱無法立刻獲得解脫,他多一點空間,他就開始軟化;在軟化當中認出其本性。一個熾盛的煩惱可以幫助本覺變得更清新明顯,「越多煩惱、越多智慧」。

 

  1. 認出煩惱的空性:不應該批評煩惱是可怕的某個東西;反而應該放下對煩惱的執取,認出清淨的本質,利用煩惱的力量來認出本覺。煩惱透過這個過程而被解脫,讓其消融,使煩惱的能量完全釋放。當你不壓抑某種煩惱,就沒有被此煩惱帶走。

 

貳、認出本覺

要透過本覺的修行,真正解脫煩惱,必須確認在一開始已經認出本覺,認出自性。Page.230

 

本覺是警覺、隨意、自發、無修、不執持、不排拒的,所有五官都是開放的,本覺不是一個東西,而是一個美麗新鮮的時刻,也稱它叫平常心Page.231

 

如何決斷?假如我們有百分之六十的信心覺得那就是本覺,就可以決定。一但獲得這種自然的、不動搖的肯定時,會覺得如此確定;不管在心中出現任何事物,都會自行解脫。Page.231~232

 

這個決斷的過程和安住在本覺的真實上,似乎有兩個面向,一個面向是不懷疑「今日的本覺」、如何應對現象和煩惱;我們面對在心中、在感知領域中所出現的任何事物,有信心。必須認出(自明覺性)本覺下決定。Page. 232 Line.5

 

封鎖感知而修學,會讓我們陷入常或斷的兩個邊見的其中之一,而永遠不是在極大值的中道上。本覺是基的一部分,既非常、亦非斷。Page. 233 Line.7

 

我們應該處在本覺的相續中,不要造作;指的是本覺的相續不失去,靠明性的覺醒特質重新認出自身的空性,讓生起即解脫。Page. 234 Line.4

 

我們可以將自心看成是一個活力充沛的小孩。教導自心對自己負責,如何引領自己。Page. 237

我們以這種方式來教育自己,就變得越來越能朝我們所選的方向移動。變成有彈性的人,不害怕自己。Page. 239

【問題討論】

 1. 討論課程彙整問題。

2. 根據P.229第二段表達的意義為何?

3. 按P.237~240所說變成有彈性的人,所以我們應保有童真的心,這樣有助於我們的修學及生活。

4. 經過大圓滿的洗禮之後,大家對應煩惱的心境有什麼不同?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