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會摘錄

 

第二型:「助人型」、「全愛型」

基本慾望:追求愛人與被愛。

基本訴求:我若不助人,就沒人會愛我!

深層恐懼:沒有人愛、不被認同或不被別人需要。


若「助人型」有一天發現世上沒有人需要他幫助,每個人都活得比他更好,就會去想我存在是為了什麼?好像自己就不需要存在了!所以「助人型」在社會上是汲汲營營於付出與服務的,對別人的需求很敏感,但對於自己的需求卻非常不敏感,幾乎是很沒自我的。不成熟的「助人型」在大家明明都有很多苦,而不找他時,而覺得很煩惱,感覺不被需要、很寂寞!在什麼事情都不需要他去做或操心的時候,會徹底地、深深地感覺到自己的空虛!

所以「助人型」的苦在哪裡?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與掌聲,越不成熟掌聲的需求越明顯,越成熟掌聲的需求就越隱藏,但基本上都有需求與掌聲在裡面。所以宗教團體中這樣的人很容易被鼓掌、稱讚,心理就會慢慢有一種要做好這個角色的心出現,所以「助人型」的人是非常容易助長這個自我的,因為幾乎沒有人會去牴觸他不好,因為很少會對熱心公益的人說:「你多管閒事耶!」,更何況他做的事情是對人有幫助的!但很多時候是熱心過度,很多不成熟的全愛型會認為「你們要聽我的!」「這樣做就對了!」「你自己絕對做不好的啦!讓我來幫你吧!」「你就坐那邊,什麼都不用動」,所以非常不成熟的「助人型」是非常跋扈、威權的,會覺得只有他做的是最好的,別人做的都是不對的!Amy:「在團體裡頭,這會被稱做:『善霸』。

相對的;成熟的「助人型」對於掌聲的需求是會越來越少,是因應別人的需求而出現的,別人不需求時就回歸自己圓滿的內在,是不需要一直出來透氣的。「助人型」很怕內在的空虛,因為他很容易汲汲營營的在忙於別人的事情,萬一別人不需要他,他就再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用了!所以他的苦是在於「內在的空虛感」!

以上這兩型,自信心都不高。「完美型」認為:我很努力的,但我也知道我不可能完美,但我還是要求我要儘量做到完美!所以他心裡是很怕被批評的!而「助人型」的人,一直覺得我就是要幫別人做什麼,所以本身的自信心就不高了,希望用很多善行來獲得肯定,不管是別人心目中的肯定、團隊中的肯定,或者是佛教思想裡面的肯定,要的是肯定感,就不斷的用各種方式去行使善的行為讓人家認同,藉由這種好來鼓舞自己的自信,所以內在信心是不足的。

不夠成熟的「助人型」比較有問題的地方是,若他結婚了,家庭方面會顧不太好,因為他會太過熱衷於做外面的事情,就忽略掉夫妻、親子關係,因為很多時候家庭生活是很平凡而且少掌聲的,他會想辦法去外面獲得掌聲,外面的人對我是這麼認同,回到家卻不被太太認同,心裡就會有這樣的苦。所以若想要讓「助人型」待在家,就要每天給他掌聲,他才會每天都很開心,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的。每一型到很成熟的階段時,看起來都差不多,都很圓融、毫無暴戾之氣,而越成熟時要的東西就會越精緻、越精細,才發現原來這些東西都還是架構在需求認同情節之中的,要慢慢去發覺自己內在這些東西,要很精緻精細的去看,越成熟時慾望會越來越微細,微細到一般人都無法察覺到有慾望。


Amy:以前有討論到「沒有自我不等於無我」,以前錯誤的觀念認為,利他或幫助別人是學習大我,然後就會把自我(小我)慢慢忘記變成無我了。

華東藏:「小我」不見就變成「大我」了,以前第一堂課就有談到:「假我」是思想意識造做的那個我,是個性去初步了解的我,為何稱為「假我」,因為它是做不得主的,它想怎麼想、怎麼感覺、怎麼痛苦,你是無法改變它的,你會隨著這個我的反應而苦樂增浮沉降不同,是做不得主的。第二種是「神我」,修行的很好之後,覺得這世界或團體是我創造的,我擁有這個團體的掌控權,我是一家之主等等……,當助長了自己這個部分,會認為沒有我是不行的,因為我已經不是原來那個自私的小我,而是變成大我了,我都是為了全世界在著想,連吃個水果也心懷宇宙,這就是「神我」,很多人就會因此而迷失在這個很美好、偉大而該受尊崇的我裡面!若再有點神通,那就更好了,神我就會更加強成認為我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有些是會認為自己吃素或拜佛就比沒吃素拜佛的清高或者罪業輕,覺得自己比較尊貴的感覺,也是神我的一種表現!但是已經比假我好,至少已知道該做一些比較對、比較好的事情,比自私自利、整天沉浸在自己私慾之中的人來得好一些了。


九型人格的修學整合方向:

二、全愛型:想要助人,應該-自我克制、持之以恆、深度思考。

 要克制自己一直想要幫助別人的那種熱情,助人的熱情。持之以恆就是我在做這些事情是有深思熟慮的,我不是為了我自己開心,或人家認同我而去做這些事情,而是這件事情真的很值得我們去做,做得時候要深度去思考「這樣做的意義何在?」,有時候幫助別人也可能是害了人,以前我們醫生就有討論過一個觀念,若一個醫術很好的醫生,三兩下就將病人的病醫治好了,病人在這個疾病中就會無法得到思考的機會,比如一個認為人生就該衝衝衝的人,當他生病時,就是身體在告訴他不能再一直衝了,要給身體適當的休息時間,結果他還沒有得到這個警訊,醫生就將他治療好了,這時候他一定又繼續回去衝,也許過不久就什麼病都來了,結果變成這個醫生的醫術害了這個病人無法去體會身體是需要重視,他沒有體會到這些的「業」,是不是由這醫生來幫他受呢?

假設Amy是個醫生的話,一定是很想趕快將每個人的病的治好,但是若病人的病一直無法好呢?是不是要開始思考另外的方向,也許這個病不是單純的這個問題而已,是有更深層的問題存在。有一個老人家一定要有人扶才能走,不扶就倒下,大家應該會覺得他應該是真的無法自行行走,但他也有可能是假裝的呀!因為他有需求,想要兒女一直關心他,不扶他他就跌倒給你看,可能如果晚上偷偷去觀察他,他可以自己走去上廁所。所以要去深度的思考,去觀察這個到底是不是你幫助的目標,或者是此幫助的行為是否能讓整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若可以就做,若不行就不應該這麼做,所以醫生必須很有智慧,因為有些病人是不適合一下子就好的,有些慢性病的來源是因為他的內在出了問題,必須在這個疾病中幫助他,陪他一起度過,體會這個疾病帶給我們的思考。

以癌症來說,不是用認為癌細胞就是壞人、惡魔的態度,然後用最毒的藥去攻他,其實不是這樣子,應該要將癌細胞當成家人,然後去想為什麼今天這個家人對我不好的,它是不是發生什麼問題,是不是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因為它本來是我們自己的細胞,為什麼變得不聽我們的話了?為什麼不合群了?所以有時候要退一步思考,因為有時候「助人型」會熱心過度或揠苗助長,也常常覺得事情該由她來做,認為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需要。Amy是屬於相當成熟的助人熟,所以幾乎沒有這樣的缺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