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 / 讀書會摘錄

  AMY:第17頁「衷心的虔誠心和悲心,是達到本初狀態的最好促因」,而我們也常常說虔誠,如禮佛的虔誠,那麼,這裡的虔誠心,不知道是歸屬於何種心境;記得曾國藩曾說「一念不生謂之」,是不是說,我們當下只要不起心動念,就算是一種虔誠心。另外,我比較不了解的是,像密宗的仁波切、喇嘛、上師,應怎麼去分別這些稱呼。還有像第23頁,指「佛陀不共法教的重點」,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而第17頁「我們已經接受認識心性的根本口訣」,又是什麼呢?

  華東藏:口訣的意思是,因為密宗上師是非常慈悲的,他們跟顯教有點不同的是,顯教的大德,如果說那位師父是有修行成就者,通常會去註解經文,或傳下一些文字,讓你了解他所證悟到的東西,但密宗這些祖師,他就有點像做勞作一樣,會把這些重要的東西呢,編成一句詩,然後叫你反覆去念頌那個詩句,因為,詩句很容易記憶,所以我們就稱為口訣。而其中的很多口訣,比如師父傳給你的,它是不立文字的,師父會說,就是這一句,你就好好參修,這個就是口訣,因為是用口傳的(口耳相傳),有可能一直傳下去,也有可能有個學生沒有聽清楚,傳到最後而失真;不過,師父們通常在傳承這個口訣的時候,都是會驗證,驗證看你是不是已經達到師父了解的那個境界,他才會把這個傳下去,除非有些沒有成就的弟子誤聽,才會失真。

  華東藏:第二個問題是說,佛陀不共法教;此不共,在密宗解讀為獨特、獨有,比如說是這個宗派獨特在談的、或獨特修法,其他宗派並沒談到,就叫不共。至於稱謂方面,可以稍微了解一下藏傳佛教,大概有幾個重點;喇嘛,就是指你發了慈悲心,要來渡化眾生的這些僧侶,都叫喇嘛,即一般說的和尚、比丘。仁波切比較不一樣,喇嘛可能是這輩子才發心的,但仁波切必須要經過認證,因他是轉世來的,才叫仁波切;目前在西藏,紅教寧瑪巴派,大概 仁波切 稱謂的,就有1000多位,所以仁波切數量是蠻多的,更難的就是法王,法王一般是經過國家級的認可,比如當時的領袖認為,這一位是特別的,在他的修學上已經到達令人尊崇的地位,他就會稱他為法王,比如說,你們所聽過的頂果親哲法王、大寶法王,達賴喇嘛,他們都已經是屬於法王級的,不過,不一定他會在國家的政教上有很崇高的地位。比如說,在黃教系統上,像達賴喇嘛他們是政教合一,可是在紅教寧瑪巴或白教噶舉,如大寶法王,他們歷代的大寶法王,都不喜歡政治,所以,所有的大寶法王,幾乎都是不參政的,這個系統就有這樣的特色。但是,他們都是經過國家領袖級的認可,說這位真的是非常棒。當然,這樣的認證制度,後世也會有些凸槌的時候,比如說,你去找到一個根本不愛修學佛法,只愛玩的,這也有可能。所以也不是每一世的法王都一定成就,但是,以這幾世法王他們在世間傳法上面的成就來看,他們都是相當不錯的修行者。

  華東藏:上師,指的則是你的老師,直接教導你的老師就稱為上師,是一個尊稱,像這些,如果去查佛教辭典都查得到。活佛則跟法王一樣,而仁波切,也可稱為活佛,但是某些部分(如習慣的稱謂),則是由國家的國王來做頒布,比如大寶法王,他就是特別送他一頂帽子,上面鑲紅寶石等各種寶石,所以對於這個地位而言,是相當崇高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