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整理 / 自然

 

摘要

1. P.121:

A. 了解迷惑經驗如何無實存的方法,涉及了見、修、行的法教,這三者的工作,必須是和清淨迷惑的經驗有關。

B. 假如一開始我們從未誤入染污的感知方式,那將是最好的情況,但似乎我們已錯過了這個本初證悟的機會,如今深陷在迷惑之中

C. 縱使我們錯過了本初證悟的機會「先證悟」,假如你想要的話,我們還是可以獲得對體性本然自由的穩定力,並成為「再証悟」

 

 【討論一】:請問學員們,經過老師的長期教導,我們迷惑的經驗是否已經清淨很多了?

 

2. P.124~125:自我的知曉是無節制的,他不會只是宣稱擁有經驗百分之二十的所有權便停下來,他要一路下去。對自我來說,這種一路下去是永無止境的, 在任何地方都不會駐足。假如我們可以只是保持在任何發生之事的單純知曉,就會很好;這一點問題都沒有。但自我不高興只是這樣,它要繼續下去;一個念頭、下 一個念頭、第三個念頭;「我要這個,我要怎樣得到它」,於是自我想要涉入更多、更多的活動,變成了習氣,這個習氣可以是沒完沒了的,這就是問題了。當一個 習氣因為一再一再地被使用而強化時,就好像我們失去了自由,每刻的感知,似乎都是不由自主的涉入。我們一直被困住,直到完全迷失為止。

 

【討論二】:自我的知曉演出的戲碼成為習氣,害慘了我們,是證悟的絆腳石。今日何其有幸在老師指導下,我們如何快速的搬開這惱人的大石頭?阿彌陀佛!

 

3. P.126:我們總是有不能勝任的感覺,這製造了恐懼,而這種恐懼讓我們不想要做任何事;我們變得封閉;拒絕參與任何事,這是出離心的扭曲形式。這並不是 真正佛教意義的出離心,這是出離心的一點點鍍銀,這樣的情況會帶你到真正的出離心,有些人是如此難對付情緒,例如痛苦,所以他們可能會想要透過禪修,來學 習如何解決他們的問題,這是好的,想要透過禪修解決問題沒什麼不好的。

 

【討論三】:請問各位學員「岀離心」對我們的生活的好處是什麼?

 

4. P.128~129:當你在找尋這個我或自我時,你找的是心,是這種知曉的特質,讓你稱之為我。事實上,除了知曉特質之外,任何別處你都找不到 "我",除了知曉特質之外,你標舉不出任何東西,當這個知曉特質被誤解時,就被稱做 "我" ,假如它能夠一如原貌地被了解,那麼就被稱做 "智"。

 

【討論四】:請教老師及各位學員:該如何不誤解「知曉特質」?

 

5. P.136:當我們討論真正的當下時,只能是本覺,本覺的空間,而不是一個念頭的投射,在為某個當下的東西下標籤。當下的標籤永遠不是當下;它已經過時 了。舉例來說,幾如你試著定義一秒鐘、一刻,你能夠簡單地將它分成六十個或一百個片段,這些是當下嗎,你可以繼續這麼做,繼續下去。所以不可能從你自己設 定的標籤中,去固定當下,當下不可能被找到,它不存在;唯一真正的當下因此就是空性,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討論五】:「本覺」唯一真正的當下是空性。空性的特質是百無禁忌、完全自由(P129)。那自性眀就很重要囉!請老師開示,謝謝!

 

6. P138~139:某些精神體系會宣稱,我們全是吾人夢中的人物,是在偉大傢伙的夢中。是真的嗎,在佛學中提到夢境現象的顯現,是因為業力,夢是業的現 象。有兩種業的現象,個業與共業,共業的現象很明顯,被共同地感知著;而個業的現象由個人所感受,別人不會知道。有太多我們個人可以經驗的事物,但別人卻 不會,反之亦然,我們就像是在夢中碰面的人們。 同樣的道理,我們都出生在某種群體的夢境中;我們在集體作夢,同時,也有個人的夢境在繼續著;只因為一個人的夢結束,並不表示其他人的夢也要終止,個人的 作夢和集體作夢,在同時間內發生,即便我醒過來,其他人也還在作夢。這是悲心的一個重要的基礎所在。你是誰要干擾別人的夢,你必須尊重他們的夢,完全地尊 重便是悲心。不尊重這點,也對別人的夢毫無同情心,會誤入精神性的自大,絕對是一個錯誤的路徑。許多修行者駛入這條扭曲的道路。

 

【討論六】:夢是業的現象,夢醒了即業也了了。我們修行人能自覺覺他、同生極樂國才是對嗎?

 

7. P.140:這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比方說我才剛死掉,我現在將會加入的群體作夢的特殊型態,不管是地獄族群或惡鬼族群或天人族群,完全操之在我先 前製造的業境上,由業力推往哪個方向,我加入了六個群體中的一個,一但這麼發生後,業就開始成熟了,我開始經驗到那一類場景,那時,即便我改變自己心念, 並想著「我不想再待在這兒」,也很難改變夢境,為什麼,因為業在成熟中、在發生中,在這些發生之前,在業開始成熟之前,或許還有可能選擇,假如我們有能力 選擇的話。

 

【討論七】:請教老師及各位學員,本內容所言之意是:肉體沒了,心就隨業受報,無力改變,這是借假修真的道理嗎?

 

8. P141~142:我們必須了解,染污的經驗、夢境,有兩個面向,共業與個業。業境的發展必須是和如何締造業有關。惡業與善業皆是,藉由締造善業,可以終 止惡業,這便是業的運作方式。所以,我們的終極目標應是要改變染污的經驗,而不是消除經驗本身,我們永遠無法去除經驗,但是我們可以將染污的經驗變成不染 污的經驗,淨土也是一種清淨的經驗,事實上,淨土不是由某一人所造成的,淨土不是被造成的,我們聽到極樂世界的淨土,是由阿彌陀佛先前的祈願所化現的,但 這並不是真的,反而,一但你加入了証悟的團體,就會有某些經驗顯現,你可以保持在那種狀態,那是可能的。

 

【討論八】:由此可知,淨土是一種清淨的經驗,希望在老師的教導下,我們學員每個人都能「顯現淨土」!無限祝福……

 

9. P.146~147:時尚的變化無常,是對整件事是幻相的另一個證明,十年前的樣式,在今日會被嘲笑,吾人對現實的執著,是永遠沒有定準的,我們的情緒就 像這樣,我們傾向於相信心裡出現的任何事,彷彿那是真實的,反而,我們必須對一切本質皆是空性的這一點,獲得確定。

而心性的幻化,其本然的表達,則包括了三身與智慧、一切淨土等等,分別心充滿了缺點,有許多的過失,只要吾人被困在分別心的行為方式,就沒有穩定,因為分 別心是無常的,吾人就像是隨颶風飛舞的羽毛,沒有平靜、只有痛苦。分別心本俱的不穩定性,是一切痛苦的基礎。為何是這樣,因為分別心是不真實與不具體的, 就像是泡沫或水中的泡泡,馬上就被任何發生的事,任何情境所擊倒。

這是分別心的負面特點,其作用是不斷地抓住和追著客體,它將注意力放在某物,然後是另一物,接著是第三物等等,總是伸向外面的別個東西,然後愈來愈遠離其 本性。分別心抓取的方式,是種充滿希望、渴求的心態,一種緊抓住某物、某個客體的欲求,並且不知怎地試著用一抓再抓來夠得著某物。但既然所有客體都是無 常、且本質上是非實質的,究竟上被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抓住;因此就某方面來說,分別心到最後,總是失落失望的,且不知道要如何返回自己。吾人到最後是徹底的 無家可歸。

 

【討論九】:心性的「見」是離於概念性心態的。心性的幻化其本然的表達,包括了“三身”與“智慧”,一切淨土等……。分別心的負面特質,其作用在本內容我們已了解,不可作無家可歸者。

 

10. P148:據說心是多變的,客體是充滿誘惑的,佛陀告訴我們不要這樣,不要追著一個客體,然後另一個,再來第三個,這種追求不是你真正的家,你真正的母 親;這種徒勞的追求,是由環境所操縱、影響和作用的,無論何時覺得某件事不愉快,吾人就被其擾亂,假如是愉快的,就被困住。在這種事件的狀態下,我們是如 此地不安定,如此不穩定。有時迷戀變得如此強烈,使吾人失去了自己的性命,這種存在的方式,製造了無比的焦慮,吾人經驗的恐懼、焦慮、覺得失落,覺得不被 關心「沒人愛我,沒人照顧我,沒人關心我」這種孤獨的心境,是因為不安定,被客體所操縱,以錯誤的方式過度敏感。與其是這種不安分的追求,我們應該要休息 一下。

 

【討論十】:明白這一切的幻相,是被客體所操縱,就回頭找回「主人本覺」吧!祈請慈悲偉大的佛陀加持我們所有的學員及老師共成佛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東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7) 人氣()